来的盼。
可正是这些滋味混在一起,才成了最真切的“人间味”
,像寒夜里的暖炉,像雨天里的伞,妥帖地裹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知道,即便有离别、有牵挂,这人间依旧有值得奔赴的温暖。
或许明日醒来,巷子里的桂香会淡一些,昨夜的月色会藏进云层里,桌上的月饼盒会被收进橱柜,杯底的桂花也会沉淀下去。
但今夜的这份“清欢”
,会像一颗被月光浸润过的糖,悄悄藏在记忆的匣子里。
等日后某个寻常的夜晚,或许是加班回家的路上,或许是某个安静的黄昏,只要想起这轮月亮,想起这满径的桂香,想起那句带着温度的“中秋快乐”
,心里就会泛起一阵暖意,像有人轻轻拍了拍你的肩,告诉你“别慌,牵挂的人都在”
。
毕竟,中秋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一夜月色,不是吃完一块月饼就结束的仪式,而是藏在岁月里的“念想”
——是母亲手里刚蒸好的桂花糕,热气腾腾的,咬一口满是桂香;是父亲泡在酒坛里的桂花酒,酒液金黄,等着来年开封时的醇厚;是远方朋友寄来的月饼,包装上贴着她手写的便签:“记得吃,就当我陪你过中秋啦”
;是每一次抬头望见月亮时,心里涌起的那句轻声感叹:“真好,我们共赏着同一轮月”
。
这些念想,像一颗颗小石子,投在时光的河里,泛起的涟漪,就是我们心里最温暖的回忆。
愿这念想,能陪着你走过秋冬的寒凉,走过春夏的忙碌,等到下一个中秋,再带着新的故事——或许是你终于回到了故乡,或许是牵挂的人来到了你的城市——与他们重逢在月色里。
我们可以坐在庭院里,泡一壶新的桂花茶,切一块刚烤好的月饼,听父亲讲他新学的养生知识,听母亲说家里的桂树又长高了几寸,听孩童叽叽喳喳地讲学校里的趣事。
风还会吹,桂还会落,月亮还会挂在天上,但这一次,我们不用隔着屏幕说“想你”
,只用笑着碰一碰茶杯,说一句“今年中秋,真好”
。
而此刻,风还在轻轻吹着,桂花瓣还在悄悄落着,月亮还在天上散着清辉。
不如再拿起一块月饼,轻轻咬下一口——让豆沙的绵密、五仁的香脆、莲蓉的清甜,在舌尖慢慢化开;再抬头望一眼月色,让那片清辉落在脸上,像被温柔的手轻轻抚摸。
把这夜的桂香、月色、牵挂与清欢,都悄悄藏进心里,留待日后某个想念的时刻,再慢慢回味——回味这人间最寻常,也最珍贵的温暖。
中秋夜语:一纸长信寄清欢(再续)
指尖捏着半块未吃完的椒盐月饼,饼皮上的芝麻在月色下泛着细闪,咬下一口,咸香里裹着淡淡的椒香,忽然就想起奶奶做的椒盐月饼——她总爱在馅里多放些磨碎的花椒叶,说是“解腻”
,烤出来的月饼边缘带着焦香,凉透了吃,饼皮还会簌簌掉渣。
小时候我总嫌这味道“怪”
,偏爱甜腻的豆沙馅,如今再尝,却觉得这咸香里藏着最踏实的家常味,像奶奶坐在灶前烤月饼时,围裙上沾着的面粉香,像她翻烤月饼时,嘴里念叨的“慢些吃,别烫着”
。
风又吹来了,这次带着远处传来的笛声,断断续续的,是老旧的《茉莉花》。
笛声混着桂香,在夜色里飘得很远,像谁在轻轻哼着童年的歌谣。
我想起小时候,每到中秋夜,爷爷就会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吹他那支旧竹笛。
笛子是他年轻时当兵带回来的,竹身已经泛了黄,笛孔边缘被摸得亮。
他吹得不算好,有时会跑调,可我总爱凑在他身边,托着下巴听,看月光落在他银白的鬓角上,看他吹到动情处,指尖轻轻打着节拍。
那时不懂笛声里的故事,只觉得好听,像风吹过桂树的声音,像月亮在说话的声音。
如今再听这远方的笛声,忽然就懂了,那些藏在音符里的,原是岁月的温柔,是未说出口的牵挂。
窗台的旧灯笼还挂着,竹篾的骨架有些松动,宣纸已经泛黄,我当年涂的蜡笔月亮,颜色掉得只剩浅浅的黄痕。
去年冬天,母亲来电话说“家里的老灯笼要扔了”
,我急忙说“别扔,那是我小时候的”
。
后来她还是没扔,用浆糊把松动的竹篾粘好,又在破损的地方补了一小块新宣纸,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兔子,说是“给你的月亮做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