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葛明爬树被雷劈,身体痊愈之后才开口讲话,居然聪慧异常。”
“臣听说夏收的时候此子去了一趟他家的老宅子,现庄户上只有五头牛,于是拍胸脯说保证今年家家有牛。”
“最初庄户上的人自然是不信的。
后来此子想了个法子,把浊酒变成清澈的烈酒,居然用烈酒从奚族换回来了不少犍牛。”
“陛下一定知道草原上的牛主要是杀了吃肉的,脾气暴躁根本就不能做耕牛使用。
所以葛明就想了一个法子,在牛鼻子上穿个洞,等到伤口痊愈之后套上一个铁环,只要一拉缰绳牛就老老实实听话了,肉牛就变成了耕牛。”
李世民听完之后有些傻眼,这个小傻子怎么变得这么聪慧的?这个法子表面上看是肉牛变耕牛,但是对李世民来说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灭突厥是必须的,灭了突厥还要抢牛马。
要是在以前,草原上的牛只能杀了吃肉。
牛皮做铠甲,牛角、牛筋做弓,现在好了,弄回来还能做耕牛。
中原民族经常被草原民族欺负,其中还有个原因就是打败了草原民族之后,好像也没什么收益,现在好像就有点不同了。
初唐人口少,土地多,经过多年战乱到处牲畜都不够用,这样一来草原上的牛抢回来,全都变成耕牛,那么土地的产出就会变得更多了,粮食多了国家就会更加稳定。
李世民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说到:“此子确实有些神奇的手段。
对了,刚才玄成说牛是烈酒换回来的?”
魏征说到:“陛下,这烈酒的酒色如同白水一般清澈,但是味道极为浓郁。
蒸酒的法子就在伤口缝合之术的奏折里,里面用到的酒精就是跟浓的烈酒,蒸的法子是一样的。”
李世民点点头,笑着说到:“确实如同玄成所说,果然利军,利民,利文,朕都有点想见见这个十岁的小子了。”
李世民称呼葛明为小子,而不是圣童,这其实是一种爱护。
毕竟圣童名声虽好,但是少年聪慧者并不少见,长大了多数难成气候,甚至不少会早夭。
古人认为,过早的名声对孩子不利,可能承担不起。
后世其实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男孩取名不带天,女孩取名不带仙,名字太大怕孩子压不住。
魏征说葛明是圣童,完全是为了吸引李世民的注意。
在魏征看来,跟葛明相处起来只是觉得这孩子聪慧善良,就是太好吃了。
“如果朕没有记错,孙思邈幼年之时也有圣童的称号。”
魏征说到:“确实如此,现在老圣童在教那小子读书识字呢。”
“哈哈哈哈,朕看这小子的字写得还不错,居然是以前没看过的字体。”
“这小子据说今年才开始正式读书,但是已经作了几好诗了,真真让人羡慕。”
李世民不但是无敌统帅,还有非常高的文学修养,一手飞白体也是算大家了,而且还有诗句流传到后世。
听到葛明十岁就能作诗,更是好奇不已。
”
可还记得?吟给朕听听。”
“臣刚到临渝时正赶上葛明的堂哥成婚,这小子连做两催妆诗,导致新娘刚过晌午就被送进了洞房。”
于是魏征把葛明当时抄袭的催妆诗读了一遍,李世民鼓掌喝彩。
魏征又说到:“这小子还有一悯农诗,据说就是因为看了农户的苦,才下定决心换牛回来的。”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世明听完这诗闭上了眼睛,想象着一个全身黝黑的老农,日头正烈的时候在田里除草。
除草非要在中午前后最热的时候,这样除下来的杂草才很快被晒死。
李世民感叹道:“这诗才是好诗,看来这小子年幼就知道农户的苦了,确实不错。”
魏征又说到:“还有一也是佳句,也可见这小子的志向。”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李世民听后点点说道:“朕要重重赏赐才行。
玄成,你看如何?”
魏征说到:“葛明在臣回长安之前对臣说过,他献上三策是为陛下登基祝贺,不敢求赏赐,还说不能因为年幼就不为陛下分忧。”
李世民眼睛一转,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