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谁说改革靠报告?(1 / 2)

王建国苦笑着说道:“结果就是,我们写了一摞又一摞的报告,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座谈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雷声大,雨点小。有些时候,连雷声都没有,就是一阵风,吹过去就完了。”

“所以啊,周主任,您问我们有什么看法,我们这些老家伙,实在也提不出什么高见了。就希望这次,能跟着您,干点实事吧。”

一番话,说得是又丧又冲。

办公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林小雨秀眉微蹙,有些担忧地看向周阳。

这老王,简直就是个“气氛终结者”,第一天开会就给新领导上眼药,这不是摆明了不看好这个新部门嘛!

然而,周阳的脸上,却丝毫没有恼怒的神色。

他反而认真地点了点头。

周阳诚恳地说道:“王老师傅说得好,说得很实在。”

“您说的这些问题,不是我们改革办独有的,而是很多地方、很多部门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我感谢您能跟我说这些掏心窝子的话。”

他这句“王老师傅”,让王建国愣了一下,原本准备好的一肚子牢骚,硬生生给憋了回去。

周阳的目光转向了张志明和李卫东。

周阳微笑着问道:“张哥,李哥,你们呢?有什么想法?”

他直接用“哥”来称呼,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张志明推了推眼镜,沉吟片刻,谨慎地说道:“周主任,我同意王哥的看法。改革,确实不易。”

“我觉得,咱们省里的工作,和题,背后都是人事和利益。”

“所以,我们改革办的工作,首先要讲究一个‘稳’字。谋定而后动,多听、多看,多向老同志请教,不能急于求成。”

他这番话,说得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几乎就是昨天林海峰副书记那番话的翻版。

周阳心中了然。

这位张同志,是个典型的机关“明白人”,深谙生存之道。

而旁边的李卫东,则笑呵呵地摆了摆手。

李卫东笑着说道:“哎呀,我没什么文化,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就觉得,主任您指哪儿,我们就打哪儿!保证完成任务!”

这话说得,跟没说一样。

周阳笑了笑,不置可否。

三位老同志,一个激进的悲观主义者,一个保守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圆滑的“躺平”主义者。

这团队,还真是……各有特色啊。

最后,周阳的目光,落在了那个从头到尾都快把头埋进胸口的年轻人身上。

周阳温和地问道:“孙志刚同志,是吧?你是我们办公室唯一的博士,是高材生。你的看法呢?”

被点到名,孙志刚浑身一哆嗦,猛地抬起头,脸涨得通红。

他张了张嘴,结结巴巴地说道:“我……我……我没,没什么看法……我听领导的……”

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

王建国在一旁看得直摇头,心里暗道:又一个书呆子。

周阳却没有放弃,他换了个方式,循循善诱地问道:“这样,小孙,我不问你对改革的看法。我问你一个专业问题。”

“假如,现在我们要找出影响咱们省会昭明市营商环境的,最关键的三个‘堵点’,如果让你来做这个课题,你会从哪里着手?”

“堵点”?

这个词一出,孙志刚的眼睛里,忽然闪过一丝光亮。

这似乎触及到了他的知识领域。

他扶了扶厚厚的眼镜,下意识地开始思考。

孙志刚小声地说道:“如果……如果是我来做的话……我……我不会先去看那些政府报告。”

“哦?”周阳的兴趣更浓了,追问道:“那你看什么?”

孙志刚的语速,不自觉地快了一些,逻辑也清晰了起来。

孙志刚认真地说道:“我会先去申请调取市长热线和各大政务服务平台,最近三年的所有投诉数据。用关键词抓取和语义分析,找出老百姓和企业抱怨最多的高频词汇,比如‘审批慢’、‘来回跑’、‘材料多’……”

“然后,我会把这些数据,和市行政服务中心所有窗口的业务办理日志进行交叉比对。看看哪些业务的平均办理时长最长,退件率最高,群众评价最低。”

“最后,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