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夏眠假说(2 / 3)

类则认为,外星文明 “能够且愿意扩张”,但生命(至少是具备技术能力的智慧生命)极为稀有,或是出现时间太晚,导致目前的宇宙基本处於 “空荡” 状態,但这种空荡不会持续太久。”

“这个悖论的另一大主流观点阵营认为,“不存在悖论”,因为外星文明已经抵达地球,且相关证据確凿。”

“总体而言,我们的这个悖论这一系列大討论始终基於一个假设:目前我们没有关於外星文明存在的確凿证据(即前文提到的 “事实 a”。”

“我对於这个悖论更倾向於,怀疑。”

“我想强调的是,我之所以倾向於怀疑,並非因为我认为外星文明不会造访地球,而是因为我无法相信 —— 如果它们真的有能力抵达地球,却会刻意隱藏行踪,不与我们接触。”

“所以,为了满足各位的好奇心,今天我们也会探討一些解决方案,解释为何即便外星文明已在地球,且留下了痕跡,我们仍可能无法发现它们。”

“第三大主流观点阵营认为,“我们无法发现证据”。”

“这类观点包括:我们无法意识到地球上的某座山其实是智慧生命的造物;外星文明上一次造访地球是在一百万年前,相关痕跡已被掩埋。”

“来自平行宇宙的外星访客是隱形的;它们的信號经过高度加密和压缩,或是信號形式与人类认知截然不同,以至於在我们看来,这些信號只是白噪音或自然现象,等等。”

“综上,关於 “我们为何看不到外星文明”,主要有三大阵营的解释:”

“1:它们极为稀有;”

“2:它们难以被观测或探测到;”

“3:我们不愿或无法发现它们。”

“此外,还有一些解决方案存在交叉,或不属於上述任何阵营。”

“在之前的讲述中,我们曾按阵营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分类,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吧。”

“那么,我向各位提出一个辩证的新假说,它的名字,叫做蛰眠假说。”

“这个理论的灵感是从近年来的观测数据里诞生的,属於 “外星文明大多处於休眠或蛰伏状態” 这一广义类別,在我的假说里,外星文明休眠的目的是为了存活到一个能更高效利用资源的时代。”

“通常来说,一个文明若蛰伏数十亿年,可能会面临其他文明抢占资源的风险,这似乎不合常理。”

“但我认为,在更寒冷、更空旷的宇宙中,计算可能会更容易 —— 根据兰道尔计算极限,温度降低一半,翻转一个比特(或產生一个 “想法”,若该文明为后生物文明)所需的能量也会减半。”

“因此,对於后生物文明而言,使用相同的能量或燃料,它们可以进行远超现在的计算、產生更多 “想法”,或延长自身的存续时间。”

“与之前那些有趣的假说类似,该假说存在一个问题:它假设银河系中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处於未被开发的状態。”

“然而,一个为了追求更高效率、计划迈向 “后恆星时代文明” 的蛰伏文明,按理说应该会搜刮整个银河系的资源,將所有资源储存到某种 “资源库” 中。”

“而且,很难解释为何它们会选择在这个时代休眠,而不是派遣机器人去採集资源 —— 毕竟派遣机器人採集资源显然更合理。”

“该假说在 “非排他性” 原则下也站不住脚:没有充分理由能说明,为何所有文明或文明中的所有派系都会选择休眠。”

“也无法说明,为何有些文明不会在休眠前先进行资源採集,或是在休眠过程中自动进行资源採集。”

“现在,我来聊聊我的第二个假说:外星文明普遍存在,但难以识別。”

“人们经常会问:我们能否探测到外星信號能否发现试图隱匿行踪的不明飞行物(ufo)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外星文明,或双方都可能难以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难以识別对方的智慧属性。”

“比如,一个思维速度如冰川般缓慢的文明,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在它 “身上” 行走的人类的存在;反之,人类在冰川旁建立的城镇,在冰川看来也可能只是一支转瞬即逝的蜡烛。”

“智慧能够识別智慧,尤其是当智慧以 “规模化” 形式存在时。”

“你或许会將一块燧石箭头误认为普通的天然石头,也可能误认燧石斧头或燧石刀,但你绝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