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应变[1](1 / 11)

1949年12月首次发表于《战栗冒险故事》(Thrillg Woories),篇名《三十秒—三十日》

收录于《远征地球》

《破裂应变》原发表于《战栗冒险故事》杂志,篇名《三十秒—三十日》,为《2001:太空漫游》小说与电影的蓝本故事之一。

听见身后舱门开启时,格兰特正在写星后号日志。他并未费神回头——实在没这个必要,船上只有他和另一人。门开了却悄无动静,麦尼尔既不说话也没有进舱房来,长长的沉默终于勾起格兰特的好奇,让他将旋转座椅转向后方。

麦尼尔仍站在门口,神情活像见了鬼似的。格兰特的脑海瞬间浮现这个老掉牙的比喻,他不知道与事实相距多少。就某个层面而言,麦尼尔确实见了鬼——他自己的鬼魂。

“怎么了?”格兰特微愠地问道,“你是病了还是怎样?”

工程师摇了摇头。格兰特看见他的汗珠从额头上剥落,随着他们笔直的行进轨道,闪亮地飘过整个舱房。麦尼尔喉头肌肉**,却没发出声音。他看似快哭出来了。

“我们完蛋了,”最后,他呜咽着说,“储备氧气没了。”

然后他真的开始哭泣。麦尼尔像个松垮的玩偶,身体缓缓折叠,却因为没有重力而无处瘫倒,只能在半空中瑟缩成一团。

格兰特什么也没说。无意识地,他在烟灰缸里狠狠捻熄点着的烟,直到看不见任何火光。他竟被太空旅行最了无新意的恐怖故事攫住要害,周围的空气似乎更显滞闷。

格兰特缓缓松开弹性束带。坐下时,弹性束带能造成些许重量的错觉,解开时,格兰特便自然弹起,向门口飘去。麦尼尔没有打算跟上。即使考虑到他所经历的震撼与惊吓,格兰特还是认为麦尼尔的反应极为不堪。经过麦尼尔时,格兰特生气地拍了他一下,要他打起精神。

货舱是宽阔的半球体空间,中心有根极粗的圆柱。圆柱长一百米,连接杠铃造型船体的两端,使控制系统与缆线得以与太空船另一端相连。货舱里满是货柜箱与包裹,不受重力影响,以超现实的方式立体堆叠。

然而,就算货物凭空消失,格兰特也不会注意到。他的双眼直盯着巨大的氧气槽;氧气槽比他还高,用螺栓锁在靠近气闸内门的墙上。

氧气槽与格兰特前次见到时没什么差别;铝漆微微发亮,只有金属侧边散发些微寒气,透露了内容物的蛛丝马迹。所有管线运作正常,全看不出异状,唯独一处小小例外:量测计指针默默地指向零。

格兰特静盯着指针,仿佛古代伦敦大瘟疫时期的男子,出门返家却发现家门新画上潦草的十字标记。接着,出于绝望,他朝量测计的玻璃狠敲五六下,希望指针只是卡住了——虽然,他从未真正怀疑指针可能有误。噩耗往往自带保证,唯有喜讯需要确认。

格兰特回到控制舱时,麦尼尔已经恢复原状。瞄向打开的药箱,就能看出工程师为何恢复得如此迅速。他甚至还试着展现一点幽默。

“是流星,”麦尼尔说,“他们还说这个体形的船被流星打中是世纪难得一见的事呢,我们却早九十五年遇上了。”

“但警报器没响啊。气压正常,船体怎么会被砸破洞呢?”

“船体没破,”麦尼尔回道,“氧气会从夜侧管线循环经过制冷盘管,好保持液态,你知道的吧?流星想必是打中那里,使氧气全蒸发掉了。”

格兰特一语不发,试图理出头绪。他们遭逢的事件极其严重,要命地严重——但可能不至致命。毕竟,整趟旅程已经完成超过四分之三。

“再生器循环过的空气,就算含氧量比较低,也够让我们呼吸吧?”他满怀希望地问道。

麦尼尔摇头:“我还没仔细算过,但恐怕不行。二氧化碳在再生循环裂解为氧原子时,损失率约为百分之十,所以我们才得储备氧气。”

“那太空服呢!”格兰特突然兴奋地喊道,“太空服的储气槽呢?”

格兰特没细想便脱口而出,随即察觉自己的失误,感觉比先前更糟。

“太空服的储气槽存不了氧气,几天就会蒸发光的。里头的压缩空气只能撑三十分钟,紧急事件发生时,氧气量也只够我们设法接上主要氧气槽。”

“总有办法的……就算我们得抛下货物赶路。别再猜了,赶快计算我们的精确位置吧。”

格兰特又惊又怒。他气麦尼尔崩溃了,也气太空船设计师竟没想到这种概率仅几百万分之一的灾难会发生。距离死期还有数周,在那之前,可能还有转机。这个念头让格兰特暂时压抑恐惧。

毫无疑问,他们面临迫切危机,但危机又来得特别缓慢。这种情节,好像总在太空发生。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或许太多了。

格兰特坐回驾驶座,固定束带,拿出笔记板夹。

“先厘清事实,”他故作镇定地说,“我们就剩目前船里的空气。每经过一次再生循环,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