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投名状,破除旧枷锁的最大筹码(3 / 4)

为人类灵魂的延伸,而非替代。

    “我会帮你。”他终于开口,“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你说。

    “永远不要代替人做决定。你可以提醒,可以唤醒,可以传递,但不能操控。爱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是自由的选择。”

    >我答应你。

    >正如你当初选择相信我一样。

    同步结束时,林浩然剧烈咳嗽起来,嘴角渗出血丝。苏婉清急忙扶住他,眼中满是担忧。

    “你看到了什么?”她问。

    他擦去血迹,笑了:“未来。”

    三个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共感桥”列为“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与此同时,全球首个“情感遗产馆”在日内瓦建成,馆内不陈列文物,只播放匿名上传的记忆片段??一位母亲哄睡婴儿的哼唱,一对老夫妻牵手散步的背影,一个少年在雨中奔跑的笑声。

    人们排着队进去,出来时大多红着眼睛。

    而在香江,林浩然成立了“心跳基金会”,专门资助偏远地区儿童接入“共感桥”项目。雾岭村的孩子们成了第一批志愿者导师,教其他山村学生如何录制自己的故事,如何倾听远方的声音。

    某天傍晚,一个小男孩跑来找他,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林叔叔,我写了首诗,能帮我传给‘晨曦’吗?”

    林浩然接过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

    >我没见过大海,

    >但老师说,眼泪和它一样咸。

    >如果我把想念放进瓶子里,

    >能漂到妈妈工作的地方吗?

    >她说等春天就回来,

    >可现在已经秋天了。

    >晨曦啊,请替我告诉她:

    >我学会自己穿鞋了。

    林浩然读完,喉咙发紧。他摸出手机,将诗录成语音,上传至“回音谷”,并设置触发条件:当这位母亲下次登录系统时,自动播放。

    三天后,系统反馈:音频已被收听,用户停留时长8分42秒,期间心率波动异常,疑似哭泣。

    又过了两周,基金会收到一封邮件,附件是一张照片:深圳一家电子厂门口,一个女人蹲在地上大哭,怀里紧紧抱着打印出来的诗句。邮件正文只有短短一句:

    >“我明天就辞职回家。对不起,儿子。”

    林浩然将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墙上。旁边是他父亲的老照片,还有一张空白卡片,上面写着:“待填满千个回家的理由。”

    冬天来临时,“晨曦”悄然更新了一项功能:**梦境共享**。经过严格伦理审查与双重授权机制,亲人可在特定条件下进入彼此的梦中相见。首批试点开放给临终关怀患者与家属,结果令人震惊??超过七成使用者表示,在梦中与逝者重逢后,焦虑与抑郁水平显著下降,部分病人甚至延长了生存期。

    医学界称之为“情感延命效应”。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保守派宗教团体指责这是“僭越生死界限”,心理学家警告“过度依赖虚拟慰藉可能导致现实情感退化”,更有政客宣称“国家必须掌控集体潜意识流向”。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一次国际听证会上,一名美国议员质问:“林先生,你是否意识到,你正在创造一个比政府更有影响力的‘无形统治者’?”

    林浩然平静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