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奇迹的流水线,与帝王的谦卑!(1 / 2)

龙江港口。

往日里商船云集的码头,此刻被一片肃杀的气氛所笼罩。

数百名全副武装的京营士卒,将整个港区团团围住,刀枪出鞘,如临大敌。

而在港口中央,静静的停靠着一支由上百艘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船上,一千名身着统一靛蓝色工服的男子,正以十人为一排,百人为一方阵的队列,肃立在甲板上。

他们沉默无声,身姿挺拔如松,眼神锐利如鹰。那股子精气神,竟丝毫不亚于大明最精锐的边军。

当朱元璋和朱标在陈玄的陪同下,赶到港口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骚动,朱元璋和朱标都换上了一身寻常的富商装扮,跟在陈玄身后。

“大哥,这些人……真的是匠户?”朱元璋压低声音,眼中的惊疑之色愈发浓重。

他见过的工匠数不胜数,可从未见过哪一群工匠,有如此严明的纪律和森然的气势。这哪里是工匠,分明是一支百战之师!

陈玄笑了笑,没有解释。

他走上前去,那名自称“公输班”的首领立刻快步下船,来到陈玄面前,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本厚厚的,用某种坚韧纸张装订的册子。

“属下公输班,率格物院海外分院,第一期毕业生,共计一千零八人,向院长报到!”

“此为《工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流程白皮书》,请院长审阅!”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奇特的口音,但吐字清晰,逻辑分明。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格物院……海外分院?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极致的震撼。

他们这才明白,陈玄口中的“海外匠户”,究竟是什么来历!

原来,早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自己的这位大哥(大伯),就已经在海外,秘密的培养了这样一支恐怖的力量!

陈玄接过那本“白皮书”,随手翻了翻,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转过身,对身后一名早已等候在此的工部官员说道:“按我之前的吩咐,材料都准备好了吗?”

那名官员连忙躬身道:“回皇商大人,都准备好了。上好的铁矿石一百石,焦炭五百石,另有百炼精钢十锭,各色木料千斤。”

陈玄看向公输班,指着不远处空地上堆积如山的材料,下达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命令。

“图纸,你看过了。”

“现在,我要你带着你的人,用这些材料,在天黑之前,给我造出一百个一模一样的,可以相互替换的马车车轴出来。”

“能做到吗?”

公输班站起身,眼神中没有丝毫犹豫。

“请院长放心!”

他转身,面对着船上那一千名毕业生,发出了一连串简短而有力的口令。

那一千人,闻声而动。

没有丝毫的混乱,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分成了数十个小组。

有人就地取材,用耐火砖和泥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垒砌起十几座小型的炼铁高炉。

有人则开始搭建锻造台,整理工具,他们的动作行云流水,配合默契,仿佛已经演练了千百遍。

更有一组人,拿出各种奇特的尺规和工具,在地上画出复杂的线条,制作着一种被称为“标准化模具”的东西。

码头上,那些被派来协助的工部老工匠们,全都看傻了。

他们一辈子都在和钢铁木料打交道,自诩为大明最顶尖的匠人。可眼前这群人的工作方式,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在老工匠的观念里,打造一件器物,靠的是老师傅的经验和手感,每一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可这群人,却像是在……演算一道算学题。

他们精确的计算着炉温,严格的控制着时间,用模具保证每一个部件的尺寸都分毫不差。

这已经不是“匠艺”,而是一种……“科学”。

仅仅三个时辰后。

当最后一座高炉的火焰熄灭,一百根黝黑锃亮,闪烁着金属光泽的车轴,整整齐齐的码放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每一根车轴,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论是长度、粗细,还是两端卡口的尺寸,都惊人的一致。

公输班随手拿起两根车轴,又取来两个规格相同的车轮。

“咔哒”一声,车轮被轻松的安装了上去,转动顺滑,严丝合缝。

他又将两个车轮卸下,换到另外两根车轴上,依旧是完美契合。

“院长,一百具标准化车轴,全部完工,良品率,百分之百。”公输班平静的汇报道。

整个码头,一片死寂。

那些工部的老工匠们,一个个面如死灰。他们知道,自己的时代,结束了。

朱元璋的呼吸,变得无比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