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统计学魅力时刻(4 / 5)

    苏泽将自己所求的事情说了一遍,黄骥疑惑的看向他问道:

    “铸炮?我对铸炮一窍不通,有什么能帮子霖兄的?”

    苏泽笑着说道:

    “云襄兄有所不知,这铸炮可是和算学息息相关,如今国朝精通算学的人都在你的太史局,所以苏某才求到你这里。”

    “铸炮和算学有什么关系?”

    “当然大有关系。”

    苏泽说道:“云襄兄,你以为火炮的炮身,是越长越好还是越短越好?”

    这个问题让黄骥愣住了,他想了想说道:

    “大概是越长越好?”

    苏泽又问道:

    “那炮口的圆径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黄骥说道:

    “当然是越大越好,佛郎机炮比鸟铳威力大,这个我是知道的。”

    苏泽摇头说道:

    “要制造出好用的火炮,那可不是空想,是要通过算学的。”

    “火炮的威力,和口径和炮身长度的比值有关,我需要太史局帮我找出来这个比值来。”

    “除此之外,火炮的炮身厚度和口径的比值,也关系到火炮会不会炸膛,这些都是要计算的。”

    苏泽说的这个,在军事工程上的术语叫做“模数”,所谓火炮模数,即炮身各处尺寸与火炮内口径之比。

    其中一个数据,就是内径和炮身长度的比值,也叫做倍径比。

    此外炮身厚度和内径的比,这个数值关系到,如何能在尽可能减少炮身重量的同时,又能减少火炮炸膛的几率,从而制造出性价比最高的火炮来。

    正是这个模数,才是东方火器全面落后西方的原因。

    明清并非不能铸炮,甚至明清工匠不计成本铸造的火炮,材料上是要比西方火炮好的。

    但是东方火炮铸造,还停留在经验主义的阶段,甚至经常有奇怪口径的火炮。

    就比如所谓乌尔班巨炮。

    乌尔班巨炮倍径比大约只有5。过低的倍径比使火药燃烧产生的能量在尚未做功到弹丸上就从炮口处浪费掉了。

    而且乌尔班巨炮的炮身厚度和口径比值过低,导致火炮的设计师就在试射的时候炸膛死了。

    一直到了明末,孙元化在翻译了西方铸炮的书籍后,才提出了火炮模数的概念,大明才能自己制造合格的红夷大炮。

    但是到了清代这个技术又失传了,清军火炮越造越大,威力反而没有增加,更有将康熙火炮翻新后反而射程缩短的笑话。

    除了火炮模数搞不清楚,明清经常铸造华而不实的火炮,还有火药用量的定性问题。

    明军还迷信一种火药倍装法,给火炮塞进成倍比例的火药。

    比如熊廷弼就曾用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