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油就是硫酸,但是在制造火药的时候也需要用到矾油,酱油工坊经常因为矾油供应短缺和减产乃至于停产。
这家酱油工坊的主管大概是为了进步,于是向民间悬赏,稳定获得矾油的方法。
一个名叫陶观的方士接了榜,给出了制造矾油的办法。
这个陶观给出的方法,就是古代丹方中有关制造矾油的方法。
其实古代方士早就知道如何制造矾油(硫酸),将硫磺和硝石混合燃烧,用水过滤就能得到矾油。
其实就是在硫磺燃烧的时候加入氧化剂,生成更多的三氧化硫,水结合三氧化硫就变成了硫酸。
苏泽早就知道这个办法,但是太子并没有说过矾油短缺的问题,所以苏泽也一直没有筹办硫酸工厂。
陶观这个方士倒也不全照着丹方来制造硫酸。
他先是发现,使用金属炼丹炉会被硫酸腐蚀,他换成石制的炼丹炉来煅烧。
但是很快他又发现,这样收集不方便,炼丹炉并不是好的反应容器。
于是陶观又改进了方法,在瓷瓶中点燃硝石和硫磺,再加水获得硫酸,这样要比炼丹炉更方便。
接着陶观又发现,使用玻璃容器更方便,因为玻璃容器可以在制作的时候吹成需要的形状,这样水溶出来的硫酸更多。
这个办法解决了矾油短缺的问题,陶观得到了东宫的奖励。
而这个陶观拿着奖励,竟然在京师郊外的一座废弃道观住下,招收徒弟研究更多的丹方。
民间这种培养方法,培养效率低不说,还特别偏科。
所以苏泽才准备开设国子监预科,专门培养新学人才。
等回到报社的公房,苏泽拿出空白奏疏,开始起草奏疏。
《奏请开设国子监预科疏》
奏疏开头自然是强调文教的重要性:
“伏惟国朝以文教兴邦,然今之育才体系尚存局限。”
“官学蒙课多专攻举业,寒门子弟皓首穷经,难得鱼跃龙门之机,空耗时月。”
“凡此大争之世,寒士之愤不得彰,朝廷缺才却无以用。”
苏泽说明如今人才缺口和培养人才系统的矛盾。
紧接着苏泽提出自己的方案:
“参照臣《武监教育论奏议》之预科制,国子监预科当以德育智育并举,培育德智共同发展之才。”
“国子监预科招十四岁以下蒙童,承传统蒙课之基,习经史、声韵、书法;增列算学、地理、农工常识。”
“年满十八岁后,有志于科举的可升入国子监,专习科举课业。”
“亦可参加吏科试,习案牍、度支、勘察之技,开科举外之新途。”
“也可考入营造学社、武监、水师学堂(原海务教习所),另谋他路。”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