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如此,可广纳寒门俊秀,破门第之限;储实务干吏之苗,解地方有司缺员之困。”
苏泽设想的国子监预科,不仅仅是升入国子监的学堂,而是可以按照学员的个人发展,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实学不是科举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退路”,很多人未必会选择国子监预科。
苏泽写完放下奏疏,大概知道这份奏疏的阻力来自哪里。
首先就是礼部了,如今礼部尚书殷士儋,虽然和苏泽在一些问题上合作,但是殷士儋是心学大儒,自然不可能同意苏泽在国子监兴办实学。
此外内阁四辅赵贞吉也和殷士儋一样,虽然赵贞吉是自己的姻亲,但是关系到学术这类的基本立场,赵贞吉也绝对不会顾惜这点情面的。
此外户部怕是也不会愿意。
国子监增设预科,虽然学社可以用国子监的旧学社,但是总要花费一笔银元的。
这些开支都还好说,日后这些国子监预科生是什么待遇?
如果和国子监生一样,朝廷也要发放廪禄的话,这就是多了一笔固定预算。
如果朝廷不发银钱,那苏泽想要通过国子监预科来选拔寒门人才的计划就失败了。
兵部和工部大概也会反对。
升入武监和营造学社,这等于是从两部手里抢走了人才选拔权。
这样一来,如果仅仅是靠自己,那必然要花费海量的威望点,才能推动国子监预科。
苏泽夹起奏疏,既然是实学的事情,那就不能自己一个人费心,这“威望”自然也不能自己一个人花。
如今朝中最热衷推广实学的人是高阁老,自己都已经递上这么好的方案了,那接下来推行的事情,就应该由高拱来办。
苏泽夹着奏疏草稿,等天黑之后,就来到了高拱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