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殷士儋自己,则是当年和徐阶一起主持灵济宫大会的心学宗师。
就是为了心学,殷士儋也要拼着入阁!
听到苏泽说到入阁二字,殷士儋拿起奏疏看了起来。
《蒙学教育议》
殷士儋一字一字的看完之后,他对着下属说道:
“上好茶!把老夫珍藏的好茶拿上来!”
紧接着,殷士儋用热切的眼神看向苏泽问道:
“子霖,你有几分把握?”
苏泽说道:
“原本只有三分把握,如今有大宗伯支持,可有五分把握。”
苏泽原本的奏疏,就是他和申时行商议的,在各地选派武学蒙生,由学政官员推荐良家子弟入学武监预科或者水师预科。
但是意外得到了张敬修的支持后,苏泽的野心也大了起来。
这份《蒙学教育议》,不仅仅是要成立武监预科和水师预科,苏泽干脆提出了在地方上成立小学。
如此一来,苏泽对于大明的教育体系就塑造完毕。
每个县设置小学,招募十岁的孩童读书开蒙识字,这个阶段主要是启蒙教育和德育为主,教授基本的算学知识。
等到十四岁的时候,小学的孩童通过地方学政官员的考核,可以有四个去处。
一个是去武监预科,读完两年考核合格升入武监。
一个是水师预科,同样是读完两年升入水师学堂。
另外可以留在本县继续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最后就是升入国子监预科。
和原时空对比,武监预科和水师预科都是专门的陆军和海军中学。
国子监预科则是综合性的中学。
国子监预科最后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大,包括苏泽创办的各类专门的学院,如果愿意也可以参加武监和水师学堂的考试,避免军队体系过于封闭。
小学——预科(中学)——大学的三级体系就算是初步完成了。
看完苏泽计划的殷士儋,又怎么能不激动。
大明原本也有学校。
县学、府学、国子监,以及各种私人书院。
但是这些学校,和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是不同的。
县学府学都是有一定功名的读书人学习的地方。
国子监在国初的时候也承担过培养人才的功能,但是也随着科举壮大而逐渐荒废。
苏泽这一套体系,算是回归了教育的初衷,回到了教育人才上。
小学需要教师,这些教师要怎么来?
苏泽的奏疏中,各地小学的教师,分为两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