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扩张与文化融合。
他接着往下看,看到关于西南土司改流、兴学、同化的“殖拓三策”,条理清晰,论据虽非详尽,但见识已超过绝大多数只会引用古书、泛泛而谈的士子。
更重要的是,其核心思想——“为社稷之安而拓,行文教以宁民”,隐然与自己提倡的务实强国、徐图变革的理念遥相呼应。
“好!”苏泽忍不住低声赞了一句。
他强忍手腕酸痛,细细审阅前面的四书五经文。
第一场的八股写得扎实稳健,虽然不算顶尖惊艳,但也破题精准,文理通顺,全无硬伤。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一题解得尤为到位,强调了“孚信”(公信)是变革之基,也契合题意。
第二场的“诏诰表”中规中矩。
苏泽对着身边的谭郦说道:
“谭翰林,劳烦您看看这份卷子。”
同一房的两位同考官的评分相差不大,这份卷子才会算上取中,谭郦接过卷子,看完之后说道:
“经义扎实,策论也有见地,但是西南殖拓之议?”
大明的主流士大夫中,流行的还是那套经典儒家叙事,缺乏对殖拓土地的兴趣。
不过谭郦还是比较开明的,他说道:
“不过策论言之有物,也足以了。”
苏泽拿回考卷,写上一个“荐”字,算是得到了同考官的推荐。
这份考卷就算是得到了同考官的推荐,可以送到主副考官的面前。
——
接下来几天,苏泽都没有见到什么让他眼前一亮的考卷。
等到所有的考卷都阅卷完毕,接下来就到了最后的环节,评卷了。
所有的考官,都集中到了至公堂。
每次会试录取四百人。
四千多份的考卷,有一千多明显有问题的考卷。
这些考卷,要么是避讳问题,要么是引用经典出错,评为下等后,经过主副考官的判定,就可以确定出局了。
苏泽看向张居正,这进了贡院半个月,张居正又瘦了一些。
但是他的精神却很好,苏泽就听说张居正每天阅卷到深夜,每一份黜落的考卷上都会写上黜落的原因。
这点就连苏泽都有些钦佩,果然这类的改革家都是工作狂,光是这份精力就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这一千多被评为中下的考卷是没有异议的。
各房阅卷官写上推荐的考卷合计有200多份,这些张居正也都一一看过,这些也都没什么异议,也就是进入到了会试通过名单了。
最难的就是剩下的一百多个名单了。
评语在“中上”的考卷差不多有1000份,这些考卷的水平其实差不多,从中选出一百多个会试通过名单,才是最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