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成文艺商品贩卖”,并批评《大地之音》“将农民置于舞台中央是一种变相的猎奇”。
文章迅速被各大平台转载,支持者称其“戳破情怀泡沫”,反对者则怒斥“精英傲慢”。
林小树没有立即回应。
他只是在微博转发了张小勇的新小说截图??《钢铁之上》第二章已更新,写的是一个塔吊工人在百米高空读诗的经历。配文写道:**“你说这是苦难,我说这是生活。而生活,本就有权被书写。”**
这条微博一夜之间获赞三百多万。
更有无数普通人自发上传自己的“非典型人生片段”:环卫工人的晨跑日记、聋哑快递员的手语vlog、高原邮差给孩子画的星空明信片……
#我的生活不需要被定义#登上热搜榜首。
三天后,林小树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首次回应争议。
记者问:“有人说你在煽动情绪,打造‘道德制高点’,你怎么看?”
他平静地说:“如果真实的情感叫煽动,那虚假的冷漠是不是该叫文明?我们拍的从来不是‘苦’,而是‘不肯低头的劲儿’。你看黄振国学英语,看他凌晨揉面;你看卓玛拉措翻山上学,看她冻裂的手指还在写字。这些人不喊累,但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他又说:“我不在乎有没有制高点。我只希望,有一天,一个孩子想当诗人,不会被人笑‘没出息’;一个老人想再试一次,不会被人说‘晚了’。”
采访刊出当晚,原公众号删除争议文章,作者私信道歉:“我母亲昨天给我看了一段视频,是我外婆年轻时在田埂上唱山歌的影像。她说,‘你小时候最爱听,后来嫌土,再也不让唱了。’我突然明白,我批判的,正是我亲手弄丢的东西。”
林小树回了一句:**“找回来,还不晚。”**
风波渐息,纽约之行进入倒计时。
出发前夜,林小树独自回到昭通老家,在父母的老屋住了一晚。房子早已翻新,但他坚持睡在原来的房间里,墙上还贴着他小学时写的诗。
半夜醒来,他听见窗外蛙鸣阵阵,风吹树叶沙沙作响。他打开录音笔,低声说:“明天就要走了。这次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吴阿婆,为了黄振国,为了所有把心事藏进歌里的人。我不知道我能改变什么,但我知道,如果不做,就会有人永远沉默。”
清晨五点,村口聚集了几十名乡亲,捧着鸡蛋、腊肉、手工布鞋,塞进他的行李箱。
“小树啊,替我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一位老人拉着他的手说。
“我会的。”他点头,“也会把外面的好东西带回来。”
机场安检口,八位侗族老人穿着统一的深蓝布衣,银饰叮当作响。过安检时,金属探测器报警,工作人员愣了一下,随即看到她们身上层层叠叠的古老银饰,神情从疑惑变为敬意。
一位年轻空乘主动蹲下帮吴阿婆调整肩带,轻声问:“奶奶,你们是要去唱歌吗?”
老人点点头,用侗语说了句什么,孙女翻译道:“她说,这是最后一次了,所以一定要唱给全世界听。”
航班起飞那一刻,林小树望着舷窗外翻涌的云海,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出行,而是一场漫长的归途。
十个小时后,纽约肯尼迪机场外,数百名华人华侨举着横幅迎接:“欢迎中国声音!”“致敬平凡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