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帝党,还是太祖党?(3 / 3)

p> 一旁随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早已听出帝王心绪,轻声附和:“陛下此言差矣,能有今日,亦有陛下的功劳。”

“纵观历朝,陛下也称得上勤勉之君了。”

闻言,朱由检鼻头一酸。

他的勤勉,是宫内上下有目共睹、供认不讳的事实。

可他随即自嘲一笑,低声喃:“勤勉又如何?勤勉难道就能救得了我大明江山吗?救不了的,救不了的。”

王承恩沉默无言,心中却了然。

对帝王而言,开明识人、善用贤才,才是稳固江山的不二良策。

一味勤勉或许是美德,放在帝王身上,反而暴露了江山的危机。

若非社稷动荡,何须帝王事事亲力亲为?

此时的奉天殿内。

时间悄然流逝,百官皆大气不敢出,殿内鸦雀无声,与入朝时别无二致。

心态沉稳者尚能克制心神,不胡乱揣测;心性浮躁者却已开始不安,暗自猜测这是否是帝王对群臣的“下马威”。

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其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解读,更何况今日是天子班师回朝的首日,本就是朝野瞩目的重中之重,更让众人思绪翻腾。

只是,今时已非往日。

若在两年前,百官早已私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哪会像如今这般沉默寡言?

如今君权高度集中,帝王权威高高在上,足以镇压一切异声。

身为臣子,只能乖乖“夹着尾巴做人”,恪守本分。

可“本分”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人性本就难测。

若不加以律法约束,所谓的“本分”只会肆意泛滥。

正因如此,才有了国之律法,有了维系人与人之间契约的“规矩”。

就在百官各怀心思之际,“踏踏踏”的脚步声密集而沉稳,在殿内缓缓响起。

百官抬头望去,只见朱由检已登上天子宝座。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王承恩独特的戏腔响起,清晰地传遍奉天殿的每个角落。

这一声宣告,意味着崇祯一朝新的一日,正式开始了。

“微臣有奏。”

礼部尚书率先出列,目光肃然,高声奏道:“此番朝鲜之地,我大明大胜大清,实乃国之盛举。臣恳请陛下普天大赦,以彰显陛下仁德之心。”

紧接着,兵部尚书张凤翼亦沉稳开口:“启禀陛下,兵部贵所改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只是仍有个别势力负隅顽抗,烦请陛下下令,准许兵部调令,将其彻底清剿。”

随后,吏部、刑部、工部、户部官员,乃至太常寺、大理寺等三司六衙的官员,纷纷依次出列奏事。

无论大事小事,皆在奉天殿上公开议论,好歹能定下章程;唯有几件较为特殊的稀罕事,被暂且搁置,留待稍后再议。

朝议进行到一半,高坐于天子之位的朱由检忽然面露浅淡笑意,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指名道姓问道:“温阁老,意下如何?”

被点到名的温体仁即刻出列,尽管唇边有些干涩,却第一时间躬身回应:“陛下圣明,臣无异议。”

此时的奉天殿内,唯有朱由检这一位“真龙天子”端坐宝座,那位曾从仙界归来、稳定朝局的开国太祖并未现身。

这一细节,悄然传递出多重信号。

宫内的权势正在平稳过渡。

崇祯朝接下来将步入安稳发展的阶段;更意味着以温体仁为首的党派官员,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从“太祖党”,转变为依附于崇祯天子朱由检的势力。

这让众人心中皆松了一口气,彻底安下心来。

朱由检朗声一笑,继续说道:“既如此,便由温阁老全权负责此事,如今内阁虽暂无首辅,但依旧牵动天下文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