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新的一年,大明休养生息(2 / 3)

……

紫禁城内,年味同样浸透了红墙宫苑。

永寿宫的皇后周氏、坤宁宫的张嫣、启祥宫新入宫的德妃海兰珠,各宫皆已张灯结彩,朱红的宫灯映着鎏金的廊柱,处处是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份喜悦不仅属于主子妃嫔,宫里的宫女太监们也得了实惠。

内务府发放的赏银少则三五两,多则十几两,抵得上他们半月到一月的俸禄;织布局赶制的新衣合身暖和,尚膳监为皇室准备的御膳更是滋味绝佳,主子们用不完的珍馐,最终也成了下人们的盘中餐,让他们吃得满嘴流油,满心欢喜。

与后宫的热闹祥和不同,清晨的奉天大殿内,气氛却凝重如铁。

文武百官列阵而立,崇祯皇帝朱由检端坐龙椅,目光如炬地注视着阶下群臣,一场关乎大明国运的朝议正拉开帷幕。

议题直指开春后的军事部署。

春分一过,各地大军是否整装出征,攻打大清、收复失地,将“建州鞑子”赶回草原。

朝议刚起,武将们便率先发难,气势如虹。

远清侯洪承畴最为勇武,一上来便力主开战,言辞恳切地陈说战机难得。

新晋勋贵武将中,侯爷左良玉、秦良玉等人紧随其后,纷纷附和:“陛下,大清如今陷入内乱,正是我大明出兵的良机。若等大清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决出胜负,再想进兵便为时已晚,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云南土司兵强马壮,军心士气高涨,这般战力不可浪费,大明绝不能错过此等机会。”

秦良玉同样开口。

就连向来沉稳的老派勋贵,见新派武将踊跃发声,也按捺不住热血。

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世泽带队出列,重拾开国年间的武将英姿,慷慨陈词:“陛下,如今大清兵力只剩区区六万,蒙古八部十数万人更是摇摆不定。”

“若我大明遣使劝降,义州城一战中,蒙古察哈尔部、科尔沁部至少近十万人马或不会再助大清。”

“此乃天助大明,而非大清。还请陛下决断,出兵大江,为大明争光,收复国土,重现开国年间的霸气。”

武将们的叫嚣声此起彼伏,仿佛要将奉天大殿的屋顶掀翻。

他们深知。

如今朝堂上有一条“政治正确”:得罪陛下或许还有生路,但若得罪了后宫中“显灵”的开国太祖朱元璋,便只能全家备好白绫上吊。

太祖的“印象分”,比陛下的态度更重要。

因此,这番力主开战的表态,既是为大明国运,也是为在太祖面前挣得好感。

可武将的热情,终究不能代表朝臣的集体意志。

就在武将们慷慨激昂之时,文臣之首温体仁缓缓出列。

他手持朝笏,神色沉稳,一对浓眉微微一挑,语气老成持重地反驳:“陛下,我大明自天启新历以来,民生凋敝,直到前年才稍有改善,崇祯十年才算海晏河清。”

“如今虽粮食略有盈余,但国力尚未完全恢复。若此时出兵,大秦恐因外敌压力而停止内乱、抱团抗明,于我大明不利。

天下初定,当以修整为重。

我大明精兵强将,今年不出征,明年、后年依旧能为国征战;大清如今已难再强,可大明绝不能因急功近利而变弱,此乃国之根本。”

温体仁的话音刚落,文臣们无论此前分属何党,皆纷纷应和。

有人补充道:“陛下,百姓已苦了多年,如今盛世初现,何须再兴战事?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轻动。”

“那大清早晚必亡,届时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国之道。如今当以休养生息为主,同时加紧研发火炮火器,待日后与大秦交战,亦可减少伤亡。”

“请陛下三思。”

文臣们的“避战”言论,瞬间点燃了武将们的怒火。

左良玉性子最烈,当即出列骂道:“温尚书。温阁老。你这是意欲何为?我大明近年连胜不断,难不成你是怕我大明太强,不敢与大清一战?”

他上来便给温体仁扣了顶“畏敌”的大帽子,语气中满是泼皮无赖的泼辣。

温体仁却不慌不忙,从容应对:“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急躁。左侯爷身经百战,当知这个道理。”

“兵法亦有云,强弱之势,旦夕可变。今日看似占优,若贸然出兵,恐生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