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宗室,福王朱常洵(1 / 3)

“皇上,该回宫了。”

等到朝会结束、百官离去,那年幼天子还懵懵懂懂,手中拿着个拨浪鼓不停玩耍,旁边的小太监提醒。

他这才反应过来,拿着拨浪鼓蹦蹦跳跳地离去。

这一幕让宫里的不少人见了,个个心头悲哀。

哪怕有了天子登基,可这大清国真的还能走下去吗?

许多人都不太看好。

只觉得这大清国已有了亡国之相。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是这一次登基的年幼天子,不是史书上的那位;执掌的权柄,也并非是中原之处的九州山河,而是这偏居一隅的弹丸之地。

……

大明崇祯十一年。

开春过后,京畿内外暖意渐浓,百姓们忙着翻耕田地、播撒新种。

田间地头里,紫茄、土豆、番茄、玉米等高产作物已随处可见,与传统主粮小麦一同扎根土壤,勾勒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农耕图景。

为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朝廷专门设立农业司,投入人力物力开展农作物杂交改良工作,从根源上为民生稳固筑基。

就在这春和景明、百姓笑颜处处的时节。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划破京城的宁静。

八百里加急的军报自辽东边关飞驰而来,一路高呼“让开”,最终稳稳落在兵部衙门前。

片刻之间,这份承载着边关急讯的文书便递到了兵部尚书张凤翼与侍郎杨嗣昌手中。

张凤翼匆匆扫过军报,紧绷的神色瞬间舒展,流露出一丝轻松;杨嗣昌则伸长脖子,待文书传到自己手中。

只淡淡一瞥,便放下了此前七上八下的心。

军报核心讯息清晰:大清新天子已然即位,而这场权力交替的背后,尽显庙堂博弈。

肃亲王豪格手段平平,反倒是睿亲王多尔衮,不仅领兵作战勇武过人,在朝堂权谋上亦是一把好手。

更令二人安心的是——

如今大清盛京内外,已安插不少大明眼线,就连此前侍奉皇太极、现被豪格引为心腹的汉人太医,也在大明的策应下倒戈。

这位太医深知,如今大明生机蓬勃,大清则暮气渐升,自己的汉人身份与过往无意间为大明立下的功绩,正是投效的契机。

犹豫数日后便应允成为线人。

“快将这份军报传入宫内,陛下已等候许久。”

杨嗣昌话音刚落,张凤翼便点头应和,二人随即一同入宫面圣。

这份军报所载,远不止大清新君即位一事。

还提及大清上下,从豪格、多尔衮到八旗贝勒,皆认为只要重振火器实力、恢复往日水平,日后定能再度将大明逼得龟缩不出。

只是他们不知,想要获取先进火器,远比表面看上去艰难。

……

武英殿内,崇祯帝朱由检快速阅完军报,目光炯炯。

此前朝廷已定下“休养生息”国策,至少三年内不会对大清动用大军,即便有所动作,也不过是小股兵力的牵制与试探,绝无往日倾全国之力的大规模征伐。

除非天时、地利、人和皆备,且有六七成胜算,大明才会主动出击,否则仅在突发状况下被动应对。

但即便整体局势稳定,局部动荡仍时有发生,因此大明还需从多方面持续削弱大清国力,这将是一场长期且可持续的战略布局。

“你们心中有何想法,直言不讳即可。”

朱由检坐在御座上,开门见山发问。

近来他有意无意效仿开国太祖朱元璋,久而久之,连太祖身上的“匪气”也学了七八分,行事、说话愈发直接。

臣子们早已习惯帝王的这般风格。

杨嗣昌率先开口:“兵部主力不可轻动,但锦衣卫的侦缉之事、‘擒贼’相关的谋划,或许该提上议程,展开具体议案。”

张凤翼听罢,目中寒光闪烁,补充道:“尤其是那些通敌的贼人,还有辽东一带的防务,必须严防死守。”

“南方徽商尚且只是害国害民,北方晋商却是误国误民!他们此前通敌卖国的行径,绝不能再出现第二次。”

“陛下!”

这番话可谓“狠辣”。

朱由检听闻后面露沉吟,片刻后便做出决断:“此事便由张尚书全权处理。在我大明境内,上到皇族宗室,下到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