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宗室,福王朱常洵(2 / 3)

百姓,谁敢通敌卖国,绝不轻饶。朕赐你‘先斩后奏’之权,此乃皇权特许。”

如今的朱由检,行事越发雷厉风行,一旦做出决定,不仅会大权独揽、承担所有责任,更会一往无前地支持执行。

他之所以有这般底气,正因宫中尚有“老祖宗”坐镇。

即便自己偶有决策失误,只要老祖宗的“庇护”仍在,大明的根基便稳如泰山。

至少在大清未灭、朱元璋的影响未散之时,朱由检尽可放手一搏。

“臣遵旨。”

张凤翼拱手抱拳,高声应下。

帝王的魄力与信任,让他这位臣子更添底气。

二人离开武英殿,返回兵部衙署。

刚落座,杨嗣昌便迫不及待看向张凤翼,问道:“尚书大人,您这是有意要对宗室下手了?”

说着。

他从桌案上的数封奏折中抽出一封。

里面赫然记载着“大清有人暗中贿赂大明宗室”的事宜。

被贿赂的并非普通宗室,而是明神宗之子。

此人在天启、崇祯两朝素来是宗室中的“领头羊”。

杨嗣昌忧心忡忡:“动这般人物,一个不慎,恐怕会后患无穷。”

“那又如何?莫非这小小的王爷还敢造反不成?”

张凤翼面庞肌肉微微抖动,一声冷笑尽显强硬。

杨嗣昌听罢,张了张嘴,半晌说不出话。

如今的大明早已摆脱往日贫弱,整体呈现万物复苏、蓬勃向上的新气象,这般局势下,谁若敢起兵造反,无异于自寻死路。

“既然尚书大人已有决定,那兵部后方的事务便由下官坐镇,绝不会拖大人后腿。”

杨嗣昌定了定神,又犹豫着问道,“只是此事,要不要再跟温阁老商量一下?”

张凤翼闻言,大手一拍桌案,尽显兵部尚书的威严:“如今早已不是崇祯八年。温阁老虽仍位高权重,可他也只是吏部尚书。”

“论官职,本官岂能比他差几分?哪怕我们如今仍被视作‘阉党’旧人,世昌,你难道还看不清吗?

如今这崇祯朝,朝堂之上实则只有帝党一人,即便尚有其他党派名号,也不过是陛下有意维持的平衡罢了。所谓严党及其他派系,早已是过去式,只剩空名,若还抱着旧日派系观念不放,不过是沦为笑柄。”

张凤翼缓缓道出崇祯十一年的朝堂实况,杨嗣昌听后目光唏嘘,一时间有些恍惚。

不过短短数年,天下竟又一次大变。

他随即明白。

或许正因这般时局变迁,张凤翼才会如此急切:如今武将们个个耀武扬威。

他们这些文臣,也该主动踏出一步,绝不能在崇祯朝的朝堂上,真让武将占了上风。

文人们对于争权夺利,一向可都是特别热衷的。

尤其如今战事稍平,天下呈现出一幅和平景象,这不正是他们这些闻人一展拳脚的大好契机吗?

想到此处,杨嗣昌不免有了几分心动。

恐怕这一刻,不仅仅是他们兵部,京城之处其他各个衙门,也都是准备多时了。

……

从始至终,在宗室里头名目最尊贵、麾下财产最多、在封地之内最肆无忌惮,甚至若有朝一日朱由检一旦暴毙,也极有可能占据这天子之位的。

当属福王朱常洵。

在万历年间,朱常洵本就是跟太子朱常洛竞争天子之位的有力人选。

他母亲郑贵妃更是万历天子昔日的宠妃,到了晚年间,这份宠爱也丁点不假。

甚至还因为他朱常洵,前朝百官、当时的内阁首辅以及群臣,还跟万历天子斗了一次法,可惜最后功败垂成。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万历天子二十年不上朝的“趣事”。

当然,其中斗法失败只是一部分缘故。

更多的缘故,自是万历天子当时已然病入膏肓,上朝不过只是徒增笑料,所以才隐于后方,一直暗中把持朝政多年。

而到了今时今日,因为福王朱常洵的主动退让,所以使得他辈分极高,天启一朝、崇祯一朝的天子对他也极为尊崇,所赐下的钱财更是不计其数。

到了如今,在他的封地之内。

他朱常洵一人的田亩之数、福王府所占据的财帛,几乎能占封地之内的七八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