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长安看看。”
陈文瀚闻言,心中一动。他想起古籍中记载的丝绸之路,想起平阳府刚落幕的通商集市,突然有了个念头:“或许,我们可以重建丝绸之路的支线,让西域的流民既能留在中原谋生,也能与家乡保持联系。这样,不仅能解决流民问题,还能促进两地的交流与和平。”
鸠摩罗什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若能重建商路,西域的皮毛、香料能运往中原,中原的粮食、衣物也能运往西域,百姓们有了活路,自然不会再发生冲突。”
接下来的几日,众人忙着搭建安置点,教授流民种植技巧。卡文迪教流民用西域的羊毛编织御寒衣物,李存义则教他们基础的防身术,以防野兽袭击。韦小宝则带着流民中的年轻人,在安置点周围挖掘水井,还开玩笑说:“以后咱们这里,既有中原的庄稼,又有西域的羊毛,比长安还热闹!”
一日午后,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众人警觉起来,却见是血刀王带着几名兰卡部落的首领赶来。“陈帮主,听说你们在安置流民,特来看看。”血刀王翻身下马,语气诚恳,“之前多有冒犯,还请见谅。如今雪灾当头,咱们理应携手互助,共渡难关。”
陈文瀚笑着点头,邀请血刀王参观安置点。看到流民们有序地领取物资、学习技能,血刀王感慨道:“以前我总以为,只有武力才能征服天下,如今才明白,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强者。以后兰卡部落愿意配合你们,共同守护边境的和平。”
当晚,安置点的篝火旁热闹非凡。流民们唱起西域的歌谣,丐帮弟子们则打起中原的拳法,血刀王甚至亲自表演了兰卡部落的弯刀舞,引得众人阵阵喝彩。月牙姑娘弹起琵琶,鸠摩罗什轻声和唱,歌词里唱的是长安的繁华,是大漠的辽阔,是两地百姓对和平的向往。
陈文瀚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出发前平阳府的薄霜,想起流民们最初的绝望,想起如今的欢声笑语,突然明白:所谓的守护,不只是抵御外敌,更是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百姓,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在和平中共享繁荣。
几日后,陈文瀚带着队伍返回平阳府。临走时,流民们纷纷前来送行,有的捧着晒干的西域草药,有的拿着编织的羊毛毯,还有的塞给孩子一把西域的葡萄干。月牙姑娘抱着琵琶,弹起《长安乐》,旋律悠扬,满是不舍与祝福。
踏上归途时,风已不再刺骨,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雪地上,泛着耀眼的光芒。韦小宝骑在马上,哼着改编的曲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今不用征战回,百姓安乐醉心扉!”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卡文迪望着远方的雪山,对陈文瀚说:“这次边境之行,让我明白,和平不是靠武力换来的,而是靠理解与包容。以后若有机会,我想沿着丝绸之路,去长安看看,看看月牙姑娘祖父口中的繁华之城。”
陈文瀚点头:“会的。等边境安定下来,我们一起去长安。那里有热闹的集市,有美味的小吃,还有数不尽的故事,值得我们去看一看。”
回到平阳府时,已是黄昏。护民所外的晒谷场依旧热闹,百姓们看到队伍归来,纷纷围上来,询问边境的情况。陈文瀚将流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百姓们纷纷表示愿意捐出粮食与衣物,帮助流民度过难关。
张阿婆端来热腾腾的饺子,笑着说:“不管是中原人还是西域人,都是爹娘生的,都该有口饭吃,有件衣穿。以后咱们平阳府,就是他们的家!”
夜幕降临,护民所的灯火亮起。陈文瀚坐在桌前,写下边境之行的总结,计划着如何推进丝绸之路支线的建设。窗外,月光皎洁,洒在青铜古钟上,泛着柔和的光芒。他想起月牙姑娘的琵琶声,想起鸠摩罗什的话,想起流民们的笑容,心中突然充满了力量。
他知道,守护家园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雪灾、战乱,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只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能同心协力,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渡不过的难关。
月光下,陈文瀚握紧手中的打狗棍,目光坚定。他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丝绸之路的支线上,商队络绎不绝,中原的丝绸与西域的皮毛在集市上交换,中原的歌声与西域的琵琶声交织在一起,百姓们安居乐业,再也没有战乱与流离。而这一切,都将从平阳府开始,从每一个心怀守护的人开始,慢慢延伸,直到长安,直到大漠,直到天下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