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温体仁的小心思和袁可立的去意(2 / 2)

独断:最终结果是什么?

教官是南山营的人,钱是朝廷出,就算提督由兵部推荐,也注定是个被架空的傀儡。

陛下用一个小小的让步,换来了对京城武力的实质性控制,而阁老们还自以为谏争成功,维护了法度,实际上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难怪这几位阁老今日俨然一副铩羽而归的模样!

他们被陛下用“大义”

和“实惠”

的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眼睁睁看着皇权以无可阻挡之势,渗透进他们曾经把持的领域,却连一句像样的反驳都说不出口。

跟这样的主子斗,这帮老家伙还差得远!

心思电转间,温体仁已彻底明了局势,一个清晰的念头浮上心头:必须立刻行动,抓住这个天赐良机!

温体仁心中暗暗叫绝,再看那几位阁老,眼神里已带上了几分怜悯。

跟这位陛下斗,你们还嫩了点。

一念至此,他已有了主意。

“哎呀!”

温体仁一拍大腿,满脸焦急,“下官忽然想起,礼部尚有一桩关于朝鲜使臣朝贡仪注的急务尚未处置,得赶紧回去看看!

各位大人,下官先行告退!”

说罢,他拱了拱手,不等众人反应,便脚底抹油,溜出了文渊阁。

袁可立抬眼看着温体仁那鬼鬼祟祟、难掩兴奋的背影,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鄙夷,暗暗摇头。

佞臣!

国事艰难,此等只知窥探上意、钻营逢迎之辈,却如蝇蚋见血,兴奋难耐!

若让这等人物窃居高位,朝纲正气何在?

这声无声的怒斥,连同昨日御前被陛下以阳谋算计的憋闷,以及身体深处传来的阵阵虚弱令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只觉得胸口闷,一股力不从心的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

这副身子骨,是越来越差了。

次辅这个位置,他扛不了多久了。

陛下的心思越来越难测,手段也越来越出格,再这么硬顶下去,自己这条老命怕是真的要交代在任上。

温体仁之流的跃跃欲试,更让他看到了未来朝堂风向的险恶。

若在自己退下之后,让此类佞幸之徒把持权要,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在彻底倒下之前,为这个朝廷,留下最后一道防线,举荐一个能持守正道、砥柱中流的人。

他的目光在空着的几个座位和在场的同僚脸上一一扫过。

毕自严?精于度支,乃国之干城,然性如烈火,刚直易折,非调和鼎鼐之才,难以在陛下与朝臣间斡旋。

李邦华?勇于任事,锐意进取,陛下如今或正欣赏此点。

但也正因如此,他恐会越来越倾向于成为陛下推行那套“新政”

的急先锋,甚至可能不自觉地去排挤异己,与温体仁之流虽有清浊之分,但在“破除旧制”

的方向上,未必不会殊途同归,只会加朝局的崩解。

范景文?此人资历、威望都还差了一截,压不住场面。

那还能有谁?

突然,一个名字浮现在袁可立的脑海中——钱士升。

对,就是他!

钱士升此人,学问渊博,持身清正,在士林中声誉极佳。

他并非东林党核心,也与阉党毫无瓜葛,立场相对脱。

更重要的是,他为人沉稳持重,有原则却不偏激,懂得顾全大局。

由他来接任次辅,或许能在陛下与日渐被边缘化的传统文官集团之间,起到一个缓冲和调和的作用。

即便不能完全阻止陛下的“雷霆之举”

,至少能以其清流领袖的声望和较为温和的方式,减少朝野不必要的震荡。

想到这里,袁可立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他提起笔,在那封“伏乞骸骨”

的题本末尾,蘸饱了浓墨,郑重地添上了一段话:

“……臣病躯难支,不堪驱策,然国事艰难,次辅之位不可久悬。

臣斗胆,谨荐举前礼部右侍郎钱士升。

士升学行纯粹,老成谋国,可堪大任。

伏乞陛下圣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