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且向东山赋远筹(二合一)(2 / 4)

体中会被无限放大,个体的侥幸心理,在千人规模的战斗中或许尚可被基层军官的威信与同袍的监督所约束;

但当数量级攀升至十万,个人便极易隐匿于群体的洪流之中,认为自己的微小懈怠或无令而行无足轻重。

这种心态若得不到极致的威慑,便会如瘟疫般蔓延,最终导致整个指挥体系的失灵。

届时,军队将退化为一群失去方向的乌合之众,所谓的战略、战术都将沦为纸上空谈,胜负之数也将拱手让于混乱与机遇。

历史早已无数次证明,缺乏铁纪的大军团,数量优势反而会成为其崩溃的加速器。

前秦苻坚于淝水之战不就是这么一战而溃的么?

他所统御的,是一支号称百万、实则亦有绝对优势兵力的庞大军队。然而,一场临时后撤,却因基层部队纪律涣散、号令不清,在转瞬间演变成了无法逆转的全军大崩溃。

晋军的一声呐喊,就能引发排山倒海般的恐慌,正是因为其军纪散乱。士兵不知为何而退,只闻敌人呼啸便以为全军皆败,求生的本能瞬间压倒了所有秩序。

苻坚的失败,非战之罪。

因此,卓越的统帅都明白一个铁则:对于大军团而言,军纪即是战斗力,而且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战斗力。

它是将无数个体凝聚成一个意志的黏合剂,是将战略计划转化为战场现实的根本保障。

没有它,再绝妙的计策也无法执行,再雄厚的兵力也无法发挥。严苛的军纪,表面上是对士卒行为的束缚,实则是对他们生命最大的负责,因为在混乱的战场上,唯有统一的号令和严整的阵型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消灭敌人。

最终,战争的艺术,在最高层面上就是管理的艺术,是对人性弱点的制度性克服。

纵观史书,那些能够被人们记住的伟大胜利,没有一个能脱离绝对的纪律。所谓万众一心,这“一心”的背后,站立着的是如山的军纪。

想到这里,高欢心中愈发坚定了几分,继续道:

“第五条!扬言妖术,惊怖士卒,妄论吉凶,动摇军心,此谓妖军!犯者——斩!”

“第六条!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

高欢的眼神锐利,从高敖曹身上滑过,停留在侯景脸上:

“万景,你为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此条尤须谨记!有功者必赏,但若有人敢抢夺冒功,乱了军心士气,给朕查实一个,斩杀一个!枭首辕门,悬尸示众!绝不姑息!”

侯景心头一凛,抱拳沉声:

“陛下放心!末将铭记!但凡有此败类,莫说他人,末将第一个亲手剁了他!绝不容情!”

高欢微微颔首,森冷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

“第七条!军民同处,私相亲昵,探听军机,泄露机要,此谓奸军!犯者——斩!”

“第八条!主掌钱粮,巧施奸诡,中饱私囊,克扣军需,朕不管你动用哪里的钱粮,凡军需物资给养,若有贪墨短缺……”

高欢一字一顿:

“押运官、主事人,皆!立!斩!勿!论!人头传示三军!家属籍没为奴!”

帐内一片死寂,这条军令,比前面任何一条都更具重量。

涉及钱粮军需,最易生贪腐,也最易动摇根基。

看来陛下这是动真格的,要彻底断绝任何人的侥幸之心。连苏绰在一旁都暗自颔首,此令一出,后方太子监国那边的压力骤增,但也无人敢再伸手。

“第九条!观察失情,稽缓军机,贻误战机,决策失当……”

高欢的目光带着审视和警告,落在每一位行军总管身上:

“此谓误军!尔等皆朕钦点之行军总管,若有重大误判延误……后果如何,尔等自知!”

他没有说斩,但那未尽之语中的意思,众人哪里还能不明白。

“最后!”

高欢猛地站起身,一股磅礴的气势轰然爆发:

“若无军令,阵前敢有喧哗喧闹,妄议军情、扰乱视听、蛊惑军心者!无论是将!是卒!无论身份!地位!一概视为乱军!近卫何在?!”

“在!”

帐外值守的铁甲近卫齐声暴喝。

“传令中军执法队,持朕金钺,巡视各营!

自即日起,直至饮马秦淮,大破建康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