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岂非坐实了谣言?(1 / 3)

    “此外,亦可授意与魏王府亲近的御史,不必明着弹劾,只需在奏对时,以担忧国事、关心储君的名义,向陛下提及坊间对此债券兑付能力的些许疑虑,点到即止即可。”

    李泰连连点头,心中对杜楚客的谋算佩服不已。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激动的心情,眼中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

    “就这般办!本王倒要看看,他李承乾这看似无懈可击的阳谋,如何在这暗流涌动之下,寸步难行!”

    他顿了顿,看向杜楚客,语气带着一丝依赖。

    “一切皆赖先生谋划。”

    杜楚客躬身。

    “臣分内之事。然破其盐策,毁其信用,仅是第一步。后续,还需静观其变,等待其露出更多破绽。”

    李泰深以为然,重重地“嗯”了一声。

    杜楚客的分析与布置,如同一盆凉水,让李泰焦躁的心绪稍稍平复。

    他依计而行,数日之间,魏王府一系的势力便悄然动作起来。

    一方面动用魏王府的财力与关系,暗中相关商贾订立私下协议。

    另一方面,则授意几位素来与魏王府亲近、又善于察言观色的御史。

    准备在合适的朝会场合,以看似忧心国事的姿态,对债券兑付能力提出“谨慎的疑问”。

    首先发难的是门下省给事中,一位素以谨慎著称的官员。

    他在审议由东宫转来的、关于西州开发及债券募资的详细章程时,并未直接驳斥。

    而是依照制度,连发数道“封驳”,质疑其中细节。

    其所持理由,皆引经据典,紧扣《唐律》与民部度支旧例。

    言称“储君为国募资,虽情有可原,然其券契流转、息钱定数、兑付担保诸项,关乎国体民信,不可不察其细则,恐开僭越之端,启纷争之衅。”

    这道程序性的质疑,合乎规制。

    即便是李世民,也只能下令由中书、门下两省与民部、大理寺有司官员进行复核议定。

    这无形中拖慢了东宫推进的速度。

    紧接着,在一次常朝之后的百官奏对中,一位与韦挺交好的御史大夫,出列言事。

    他并未提及债券二字,而是忧心忡忡地向李世民禀奏。

    “陛下,近日坊间多有传言,言及东宫所出‘玉盐’,虽精妙绝伦,然产量似有不足。臣非疑储君,实恐市井小民无知,以讹传讹,有损天家信誉。”

    “臣恳请陛下,或可令少府监派员协理,以昭天下以公,亦为殿下分忧。”

    这番话,看似关心,实则将“东宫精盐不多”的谣言,第一次摆到了朝堂之上。

    且打着维护太子声誉的旗号,让人难以斥责。

    消息传到东宫,李承乾初闻时,又是一阵抑制不住的怒气上涌,将手中的奏报狠狠摔在案上。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