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人和太渊两人把饭菜端到外面饭桌上。
米粥冒着白汽,砂锅里的梅干菜炖粉条咕嘟着最后两声,炒腌肉的油香飘得远。
“吃饭了,小乌孙!”冯道人喊了一声,嗓门敞亮。
“来了,阿爷!”
脆生生的童音刚落,就见个三四岁的小男娃从林子后头钻了出来。
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小褂,裤脚卷着,露出小短腿,手里还攥着根刚捡的狗尾巴草。
他迈着小短腿“滴溜溜”跑过来,跑到石桌旁才刹住脚,明亮的眼珠子先瞟了眼桌上的腌肉,又转向太渊,好奇地眨了眨,没有说话。
冯道人说:“叫人,就叫……”
他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让小男孩如何称呼太渊合适。
想了想,索性含糊道:“就叫叔叔吧。”
“叔叔好!”男娃脆生生喊了一声。
太渊看着小男孩,问:“道友,这是你徒弟?”
“是孙子。”冯道人拍了拍男娃的小脑袋,后半句转向他,“碗筷自己去拿。”
男娃“喔”了一声,把狗尾巴草往石桌缝里一插,迈着小短腿颠颠跑进伙房,
太渊道:“孙子?那他父母呢?”
冯道人往嘴里扒了口粥,粥气烫得他龇牙,含糊道:“不是亲孙子,是老道云游到蓝田那会儿捡的。”他顿了顿,舀粥的勺子慢了些,“唉,死人堆里刨出来的。”
太渊点点头,默然不语。
他想起先前冯道人总是说“这狗日的世道云云”,在城里了解到现在所在世界和时期,太渊也能理解了。
小男孩没多久就抱着两只豁口的粗瓷碗跑出来,碗沿还沾着点水。
小短腿麻利的爬上椅子开始吃饭。
他虽看着灵动调皮,在饭桌上却规矩得很,扒饭时不吧唧嘴,夹菜只夹自己跟前的。
食不言。
等吃完饭,冯道人拎着碗筷往伙房去,太渊也跟了进来,蹲在灶边的石槽旁洗碗。
“道友,这孩子现在几岁了?”
“三岁多,还差几个月就四岁了。”冯道人用丝瓜瓤擦着碗,“皮得很,昨天还上房揭瓦,差点摔下来。”
“识字了吗?”太渊问道。
“那么早识字干嘛?”冯道人不在意的笑一声,把洗好的碗摞在灶台上,“正是天真好动的年纪,该玩玩,该睡睡,硬逼着认字背书,不是糟践孩子么?”
“也是。”太渊认可地点头,“顺天之时,随地之性,无为自化最好。”
幼儿身心稚嫩,过早的认知学习——如识字、算数——需要消耗大量心神去理解、记忆,是一种巨大的“耗神”行为,容易导致孩子心神疲惫、元气受损,反而为未来的健康和学习埋下隐患。
此时的重点应是“养”,让他们在玩耍、睡眠中自然滋养身心。
所谓的无为自化,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为小孩子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充满自然元素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触摸、奔跑、观察、发现,在这种“无为”之下,孩子的身体、感官和好奇心会得到自然而然地发展和进化。
这便是道家提倡“顺天致性”的道理,尊重生命发展的自然时序。
太渊望着伙房门口。
小男娃正蹲在地上追一只虫子,小身子跟着虫子挪,嘴里小声念叨着什么。
冯道人直起身,用布擦着手,瞅了瞅太渊,眸光闪了闪。
“你这话倒深合道家自然的精义。”
他哼了声,语气里带点不屑。
“现在有些异人啊,急得很,两三岁就逼着小娃娃扎马步、泡药浴,美其名说什么童子功,铸根骨,啧啧,忘了拔苗助长的理了。”
自古以来,那般急功近利的,没几个能走得远。
太渊笑了笑,转了话头,“大名取了没有?总不能一直叫“小乌孙”吧。”
“取了。”冯道人往门口瞥了眼,男娃正把虫子放进草叶做的“小床”里,眼里亮得很,“这孩子出生就没父没母,眼神却打小亮得很,就给取了个“曜”字。”
“哪个曜?”太渊问道。
“字形从“日”,“翟”声那个。”冯道人用手指在灶台上划了划。
原来是“曜”字。
太渊恍然道:“曜也,光明照耀者也,好名字。”
“嗐,当时哪想这么多。”冯道人摆摆手,笑得随意,“就是看这娃娃眼珠子贼亮,跟揣了两颗小太阳似的,随口取的。”
太渊也笑了,没再接话。
或许冯道人是随口取的,可“曜”这字的寓意,实在不错。
在道家学说中,“曜”与“光”、“气”等概念相关,代表内在的灵性、智慧与生命能量的焕发。
修行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