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提笔后,为了写出后续篇章,太渊自然要多多搜集相关资料,断不能凭空杜撰。
这些资料从哪里来?
自然是那些洋人,特别是有学问的洋人的记忆。
为此,太渊在教课之余,不时外出去往宁波、温州之地,以他的脚力,半日便可来回。
然后,太渊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加上自己理解,再加点唯物史观的插入,保持着一月一篇的文章输出。
说荷兰的崛起,不仅是因着航海技术,更因着其商贸往来中形成的资本积累;论英国的变革,不单是君王的决策,更离不开工场手工业发展催生的新需求……
文字不尚华丽,力求简单直白,既有具体的事例,又有透彻的分析。
两个月后,讲述《小国大业》的荷兰,《走向现代》的英国也相继发表各地。
连续三篇高质量、跨时代的文稿输出,“太渊”这个名字开始在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之间流传,甚至在民间也有不少人知道了“太渊”这个名字。
有人说他是曾游历海外的大儒,有人说他是隐于民间的名士,可终究没人说得清,这位写出如此平实犀利文章的太渊,究竟是高是矮,是胖是瘦。
因为这个时期,大多数人对于外国的了解,大多停留在“金发碧眼”、“船坚炮利”的模糊想象里。
即便有些常与洋人打交道的买办、通事,也不过是知晓些生意上的门道。
哪里能像太渊的文章这般,将那些国度的兴衰脉络、制度根源,剖析得如此深入浅出、条分缕析。
…………
上海,望平街。
《申报》报社的红砖小楼。
楼内油墨气息与纸张的清香交织,打字机的“噼啪”声、编辑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一派忙碌景象。
主编办公室里。
邵飘萍正坐在靠窗的书桌前笔耕。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哎哟,我的劭大主编,还忙着呢!”
门口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史量才推门而入。
手里带着油纸包,一股香气隐隐约约。
他是《申报》的总经理,也是主要股东之一。
自从几年前牵头从美查公司手中将《申报》赎回,便常年在外奔波拉投资,拓业务,很少来报社坐班。
邵飘萍闻言停笔,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儒雅一笑:“史总?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莫不是又给我带了什么好东西?”
他目光落在那油纸包上,语气带着几分打趣。
“知道你忙,肯定又没吃饭吧。”史量才笑着将油纸包放在桌上,拆开纸包,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喏,你喜欢的生煎馒头。”
邵飘萍是浙江东阳人,来上海工作后最喜欢吃的就是生煎馒头。
半发酵面皮,底部煎得焦黄酥脆,内心松软。内馅为鲜肉,饱含汤汁,好吃又顶饿。
邵飘萍也没客气,直接拿了过来,还道:“没有蛋皮丝汤吗?”
史量才笑着指指他,“还是你会吃,吃生煎馒头怎么能没有蛋皮丝汤呢!”
他又拿出一个小盒子。
“不过今天来,可不是单单为了送点心。”
史量才话锋一转,“还不是美查那老货,自从看了《大国崛起》的第三篇,就天天派人来问,太渊先生的新稿子到底什么时候出。这不,今早又堵着我,让我亲自来问问你。”
邵飘萍闻言不禁失笑,摇了摇头:“这位美查先生,倒是比我们报社还心急。”
他口中的美查,便是《申报》前持有者、英国商人美查。
这位老英人自诩英伦贵族,也不知真假,对方在上海经商五十余年,从最初的职员做到拥有十多家工厂的实业家,当年创办《申报》时,曾一度将其打造成沪上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虽说几年前将报社转给了史量才等人,但两家往来从未间断。
“谁说不是呢。”史量才拿起一块生煎馒头咬了一口,含糊道,“他还说,太渊先生写英国那段,比他们本国的历史学家还透彻,连圈地运动的细节都写得一清二楚,问我能不能牵线,让他见见这位太渊先生。”
邵飘萍无奈道:“我倒是想牵线,可连我都不知道太渊先生的具体下落。每次来稿都是通过邮局寄来,只知道是在天台山附近,连个具体地址都没有。”
他说着,伸手拿起桌角一叠报纸,最上面那份的头版,正是《大国崛起》的专栏,标题《海洋时代》格外醒目。
这报纸他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报纸边缘都有些毛边了。
邵飘萍道:“太渊先生的稿子都是一月一发,按时间算,下一篇应该还有十天左右才能寄到。”
史量才叹道:“还有十天啊。”
邵飘萍眼神一动,道:“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