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纷纷扰扰,太渊隐居山村,静诵道经。
他常于院中闭目凝神,阴神出窍,融入天地之间。
山川的脉动、草木的生长、流云的变幻……皆在他的感知中清晰呈现。
参悟着天地自然的运转之理,梳理捕捉着那些种种有益信息,道行便在这日复一日的静修中,如滴水穿石般点滴递进。
道行高了自然有种种好处。
以往那些萦绕心头、需耗费数月苦思的难题,如今只需心念一动,便能豁然开朗。
只是天地之间充斥着肃杀之气,刀兵之气,对他的修行多少有着影响。
就好像在一间教室里,太渊自己在专注学习,而其他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吵嚷打闹,制造出各种噪音,而且,有时候还波及到太渊身上来。
问题是还没人管。
更令人无奈的是,这股戾气愈演愈烈。
在这种氛围环境下,想要专注学习是真的不容易。
这也就是为什么刚开始修行的人,大都会选择山清水秀之地潜修。
无他,减少红尘干扰,有利于修行。
当然,修行到一定境界,便要入世修行。
若能在这般乱世浊气中守住本心、精进道行,才算是真正入了“心流”之境,达到“外乱而内定”的境界。
当然,也不排除天生一颗清净心的人,哪怕是在恶劣的环境之中,也悠然自得。
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儒家的道理。
释家之中,也有在地狱之中修行的地藏王菩萨故事。
而以太渊如今的道行境界,也就是初始不适应,接着很快便水乳交融,身融天地。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除了静修,太渊近来的心思,大多放在了对归真剑的祭炼上。
而这一切的契机,竟是崔福生那件被他玩废了的【敛尘环】。
而玩废了的成果就是,他的归真剑被他祭炼出神奇效果。
“剑来!”
太渊心意一动。
“嗤——”
一声清越的剑鸣划破空气,却不见归真剑自墙上的剑鞘飞来。
只见一道乌光突然从他的左臂窜出,如灵动的墨蛇般在空中盘旋飞舞。
绕着太渊的周身转了三圈,才落在他的掌心。
太渊心念一动,剑身顿时开始变化。
先是浓缩成一颗剑丸,然后又拉伸成铁八卦之状,转而又变,形成一枚剑印,剑印软化,好似绫罗绸缎漂浮绕在太渊周身……
太渊这段时日将炼器的“炁炼”之术与自己本身的“神炼”之术结合,将归真剑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祭炼。
现在的归真剑,形态千变万化,随心如意。
“不错,总算没有白费功夫。”
太渊满意地点点头。
这段时日的祭炼,让他彻底想通了“修行”与“炼器”的共通之处。
“同样的道理知识,拿来打磨自身,就是功法…”
“拿来改造器物,便是炼器…”
“二者本源相通,只是应用之法不同罢了…”
毕竟修行需要理论支持,炼器同样需要。
修一门音攻类型的功法,得先弄清楚声音是个什么东西,像是声波振幅、相位、超声、次声、声音干涉衍射等等。
同样的,炼制一件音攻武器,也得清楚声音是什么。
可以说,炼器这一门手段,虽然不能够直指长生,但其中涉及到的种种原理知识,照样没少。
“回来。”
太渊起心动念。
顿时,乌光朝着太渊手腕一缠,化作一道乌金手环。
“嗯,好宝贝!未来一定让你蜕变成法宝!”
乌金手环微微一颤,似乎在表达喜悦。
什么是法宝?
其他人如何定义,太渊不知。
可是,在他看来,区别法器和法宝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灵性。
相较于法器,法宝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灵性灵智的,在获得主人许可后,它完全可以自己独自作战,独当一面。
如果比喻的更加形象一点的话,那么古早时期,太渊认知中的神兵兽,就是他理想中的法宝。
…………
除了祭炼归真剑,太渊近来的另一桩心思,全放在了对自身天赋神通【通幽】的开发上。
这门神通自他觉醒以来,虽常能派上用场,却始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他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一番摸索后,太渊发现神通与武功、异术截然不同。
神通的消耗很小,就和普通人迈开腿跑两步一样,这玩意有了之后,就是人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