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未来(2 / 3)

玮端正站立,对齐泰出口的抱怨充耳不闻,始终维持着不失礼貌的微笑。

想到而今的北地格局,齐泰的表情恢复了郑重,不愿过多周旋,伸手示意对方落座,开门见山道:

“冶铁所乃是官办,外有重兵把守,我等小民,哪里敢窥视重器?崔郎君对此到底有何见解,还请直言。”

“哦?”

崔玮随着齐泰的招呼落座,对其言语根本不信,消息灵通的他深知齐家在幽州地面上的能量,此刻也只能装作不知,轻轻拱手道:

“晚辈有幸前往土垠冶铁所,襄平冶铁所考察过,据晚辈所察,两处工厂,其生产效率,以及生产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而且...”

接着,崔玮用手指点了点自己,接着点向其他人:

“诸位可知,最早的水力工坊来自何处?并非我崔家等辽东本地商贾,而是使君主办的襄平冶铁所流出。

从器械原理,到机器生产制造,再到工艺流程的设计,这一切,在某看来,我等现今所做的水力工坊,不过是冶铁所的大机器生产模式的死板复刻罢了。

与冶铁所这样的官办工坊相比,我等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崔玮的言语当即引起了众人重视,公孙度而今在战场上的连战连胜,除了他们这些地方实力派的积极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有冶铁所生产出的连绵不断的铁器供应,冶铁所生产出的铠甲刀矛,为武装公孙度大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说冶铁所是他们这些工坊的祖师爷,众人还是点头认可的,这些日子里,也不是没有人向冶铁所挖人,企图通过破解一些所谓秘方来达到技术的飞速进步。

事实却相反,冶铁所出来的匠人非但没有给他们这些民间工坊带来太多帮助,反而因为官方民间工坊的全体系差距,而使得好不容易聘请的工匠难以适应,最后灰溜溜的跑回冶铁所了。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众多商贾便就熄了向冶铁所偷师的心,重新回到了摆烂等死的道路上。

崔玮的视线从众人的脸上扫过,似乎从中看出了众人心思,他的手指微微弯曲,像是在牵引众人的心弦一般,下着断言:

“这差距不仅存在,而且还是全方位的,不是靠着某个手艺精良的匠人就能使之改变的。”

众人闻言,皆微微颔首,正如崔玮所讲,这差距是如此明显,以至于让许多努力未果之人心情沮丧。此刻见到崔玮胸有成竹的表情,纷纷投注目光,期盼着他的回答。

“想要完成我沽水工坊的整体升级,不是我崔家、亦或者齐家某一个家族便能完成的,它需要在场每一个家族为之投入。

因为,据在下所察,冶铁所先进所在,有以下三点。

其一,便是标准化。这一项想必诸位有所耳闻,官府订单中往往带有军资的大小、尺寸要求,而我等工坊生产中验收产品所使用的固定尺寸模具,也是为了达成标准化所做出的努力。

而我要说的,便是更加深刻的标准化,从机器的零件,生产的工具,到物料的尺寸重量,上下游全产业链使用单一的尺寸衡器。

使用统一规格的尺寸、重量、误差、时间测量仪器,好在,我等有冶铁所的现成衡器作为参考,由此可打通上下游产业因为误差而导致了大量损耗。

其二,便是制度化,自从水力器械诞生后,便有了以器械生产为主的工业模式,其与从前不同之处在于,机械的可重复性导致的效率提升,这就意味着需要将一项工艺分解成为在机器的某个步骤。

沽水工坊中,尚存大量的手工业生产,人与器械的效率差距导致了大量积存,严重迟缓了工坊的生产速度。故而当下我等应当尽快将工坊中的工艺进行后续分解,形成定量的生产制度,最终完全解放双手,形成全产业的机械化。

其三,在于文字化,冶铁所配有大量的识字学徒,将冶铁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工艺书写入档,同时对冶铁配方进行记录,工厂配有专门储存文书的档案房,正是有了这项政策,才使得冶铁所的档案房文件不断增多,其底蕴也随之增加,只要有那些档案记录在,冶铁所便不会因为手艺好的工匠流失而遭受剧烈损失。

这一点,需要诸位格外重视。工匠技艺的重要性想必诸位皆已知晓,而想要将工匠手里的工艺保存且发展壮大,就必须重视工坊的文字化,需要投入识字的工人、学徒。

而这些识字之人的来源,不可能依赖那些大字不识的平民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