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考察(3 / 3)

稳重多了。

“沓氏而今如何了?为何能吸引尔等前去借款?”

管宁的属吏面对公孙度的询问,先是整理了下思绪,接着向公孙度缓缓道来:

“回禀使君,沓氏而今繁华远胜过往,当然,其地价寸土寸金也不为过。

城中股票交易所汇聚天下财富,这使得沓氏的市场极为兴旺,来自倭国的奴隶,三韩的绵布,夷州的石蜜,辽地的皮毛,中原的丝绢,都通过水路汇聚于此.....

因为贸易盛行,加之沓氏不缺钱,这便使得沓氏沦为北地最大贸易港,也是最大的大型商品交易站。

而在贸易过程中,负责钱币兑换的商人们便联合组建了钱庄,专用于各家贸易划账,以及发行飞票用于异地存取,发展到后来,钱庄也开始对外贷款。

有技术的小商人,出海的船主,以及如我渤海郡这样的官方,都是沓氏钱庄的客户!

使君问为什么要去沓氏借钱?因为只有沓氏有钱可借,渤海郡钱庄只会向有资产的商贾放款.....”

说到最后,眼前的属吏对渤海郡那些顽固且势利的钱庄管事很是不满,在他们看来,就连管宁都在为乡亲父老谋福利,那些钱庄人员却因惧怕风险,不肯向农庄发放贷款,简直就是不为人子!

“怎么回事?在辽东某听闻农庄是钱庄的最好客户。怎么到了渤海郡,农庄反而成了钱庄避之唯恐不及的存在了?”

听到眼前属吏的抱怨,公孙度不由转头,向着王烈质问道。

“这这.....”

王烈闻言,也有些无措,其实光凭借属吏的言辞,以及此前管宁的讲述,他就能猜到这背后的利益交锋。

别看那些钱庄管事是财部麾下的普通小吏,可这些人手里掌握着巨量贷款的发放之权,这些钱在而今货币紧缩的时代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辽东郡的钱庄为了成绩,可以无视风险,向那些生机勃勃的农庄发放贷款,渤海郡的钱庄同样可以为了利益,选择其他的对象.....

联想到管宁对商贾的打压,王烈便知道钱庄手里的那些钱到了谁的手里。

但王烈却很难因此而指责本地钱庄,盖因财部根本就没有关于倾向农庄贷款这一条款。对麾下的钱庄来说,手里的资金安全最为重要,比之放贷农庄的风险,将之借给大商贾显然更为安稳。

强者愈强,富者愈富,这本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在简单的贷款发放上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若是纯粹的优胜劣汰主义者,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可对王烈这等还抱有天下为公政治理想的人来说却说不能忽略,面对公孙度的询问,他凝重颔首:

“此事,仆会严查,若有违规,必会严惩。对于起步农庄缺少资金之事,或许能在财部设立专项资金.....”

比之从前,而今的王烈更为喜欢使用经济手段这种更为缓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