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寻图号”在另一颗行星上也遇到了挑战。这颗行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地表满是湍急的液态甲烷河流,而古代文明的遗迹,就建在河流中央的一座孤岛上。“无人机无法穿越甲烷气流,只能手动驾驶登陆艇过去。”谢星遥主动请缨,操控登陆艇在狭窄的河道中穿梭。当登陆艇靠近孤岛时,河道突然掀起巨浪,登陆艇的引擎被甲烷液体浸泡,随时可能熄火。
“启动应急推进器,沿着河道左侧的岩石行驶!”谢星遥回忆起地球深海实验室传来的甲烷流体动力学数据,精准操控登陆艇避开暗礁。最终,登陆艇成功停靠在孤岛岸边。遗迹内部,谢星遥在一座石棺中找到了装置设计图——设计图刻在一块透明的水晶板上,上面还附着一张古代人的手稿,手稿上画着装置与星门连接的示意图,旁边写着:“以星为引,以脉为桥,方能永续。”
当两支探测队带着蓝色晶体和设计图在新生星球汇合时,谢今禧的“星际探索博物馆”实时更新了他们的经历。全球观众看着谢昀庭手中的蓝色晶体、谢星遥展开的设计图,纷纷留言:“这是属于全人类的胜利!”“我们的星际之路,越来越宽了!”
“能量适配装置”的研发工作在火星基地与地球同步推进。谢昀庭带领团队根据设计图,用蓝色晶体和火星晶体混合,打造装置的核心部件;鱼灼音则在深海实验室,利用星核石的能量,测试装置与星门的兼容性。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第一台“星脉适配器”终于研制成功。
启动仪式当天,地球、火星、新生星球的人们同时仰望天空。谢长晏站在地球研究院的观测台上,谢今禧在火星基地的星门旁,谢昀庭和谢星遥则在新生星球的“友谊树”下,三方同时按下启动按钮——星脉适配器释放出金色的能量波,分别连接火星晶体、地球星核石和蓝色晶体,三道能量波在星空中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星标。随后,星门的光芒变得更加璀璨,原本只能单向通行的光门,如今变成了双向通道,无数飞船可以在三颗星球之间自由穿梭。
“星门永续计划”正式启动,“星际启途联盟”将三颗星球命名为“人类文明三角带”,并制定了《星际生态保护公约》——所有星球的开发都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友谊树”被种植在三颗星球的每一个基地旁,成为文明传承的象征。
谢今禧的“星际探索博物馆”也升级为“星际文明交流中心”,来自三颗星球的人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文化:火星基地的宇航员展示如何在火星上种植蔬菜,新生星球的科研团队分享外星植物的研究成果,地球的孩子们则通过全息投影,向其他星球的小伙伴讲述地球的故事。谢今禧还发起了“星际笔友”活动,让三颗星球的孩子通过书信交流,互赠自己画的画作和种植的植物种子。
一天,谢长晏收到一封来自新生星球的信,写信的是一个名叫“星芽”的小女孩,她在信中说:“我在‘友谊树’下种下了妈妈从地球带来的向日葵种子,现在它已经开花了,金黄色的花盘总是朝着星门的方向,像是在欢迎来自地球和火星的朋友。”谢长晏看着信纸上画的向日葵,想起了多年前谢今禧画的第一幅火星画作,眼中满是欣慰。
谢昀庭则带领团队开始研发“星际移民舱”,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第一批志愿者送往新生星球和“能源核心”行星,建立更多的宜居基地。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古代文明用星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而我们要做的,是把这扇门变成一条永远畅通的路,让人类的文明,在星辰之下永续传承。”
星辰之下的新传承
五年后,新生星球上已经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星脉城”。城市里,来自地球、火星的人们与新生星球的“原住民”(第一批移民者的后代)和谐共处,街道两旁种满了“友谊树”和向日葵,空中不时有飞船穿梭,一派繁荣景象。
谢今禧的女儿谢星遥,已经成为“星际文明交流中心”的负责人。她经常带着星脉城的孩子们,回到地球和火星,参观谢长晏曾经工作的地球研究院、谢昀庭研发星脉适配器的实验室。在火星遗迹旁,谢星遥会给孩子们讲述谢今禧当年在这里发现纹路、谢昀庭研发探测器的故事,告诉他们:“我们的每一步,都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而你们的未来,将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向更远的星辰。”
谢长晏虽然已经九十高龄,但依然坚持每天关注“人类文明三角带”的动态。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地球研究院的观景台上,看着穿梭于星门之间的飞船,手里拿着谢今禧最新画的《星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