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大纲二(1 / 4)

鱼灼音:领航时代浪潮,铸就企业传奇(续)

匠心守正:以“慢功夫”筑牢企业发展根基(续)

“槐韵礼盒”的木质盒身并非随意选用普通木材,鱼灼音特意让人走访了山东、甘肃等地的木材加工厂,最终选定了生长周期长、质地坚硬且自带淡淡木香的胡桃木。“胡桃木的纹理细腻,和槐花的雅致很搭,而且天然木材没有化学异味,能更好地衬托出槐花产品的天然属性,”鱼灼音在礼盒设计评审会上跟团队解释道,“我们做产品,不管是里面的槐花制品,还是外面的包装,都要守住‘天然、匠心’的底线,不能让包装拉低了产品的品质。”

为了让盒身的槐花雕刻更显灵动,鱼灼音还专门邀请了临沂当地有名的木雕匠人陈师傅。陈师傅从事木雕行业40余年,擅长雕刻花鸟题材,尤其对植物的细节把控极为精准。初次沟通时,鱼灼音拿着自己画的槐花草图,跟陈师傅详细描述“槐香”的理念:“我们想让雕刻的槐花,既像清晨刚摘的半开槐蕊,带着露水的鲜活,又能体现出手工的温度,不能太规整,也不能太随意。”陈师傅听后,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去“槐香”的种植基地待了三天,观察槐花的生长形态、花瓣的纹路,甚至跟着农户体验了一次槐花采摘。

三天后,陈师傅带着几幅手绘的槐花稿来到“槐香”,跟鱼灼音交流:“我看了基地的槐花,半开时花瓣微微卷曲,花柄带着一点嫩绿色,要是刻得太死板,就没了生气。我打算用浅浮雕的手法,突出花瓣的层次感,再用细刀刻出花柄上的细小绒毛,这样看起来就像真的槐花贴在木盒上一样。”鱼灼音看着稿纸上栩栩如生的槐花,当即决定让陈师傅负责盒身雕刻。

雕刻过程中,陈师傅每天只雕刻5个木盒,每一个木盒的槐花图案都不完全相同——有的槐蕊微微倾斜,仿佛被晨风吹动;有的旁边点缀着一两片嫩叶,更显生机。有一次,鱼灼音去陈师傅的工作室查看进度,发现有一个木盒的槐花花瓣雕刻得略宽,和其他木盒的风格不太统一,就问陈师傅:“这个花瓣是不是稍微宽了一点?要不要修改一下?”陈师傅拿起木盒,对着阳光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摸了摸雕刻的纹路:“你说得对,昨天雕刻时眼神有点花,没把控好比例。虽然不仔细看察觉不出来,但咱们做‘槐韵礼盒’,就是要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不能留瑕疵。”说完,陈师傅就拿起细刀,一点点修改花瓣的宽度,直到和其他木盒的风格一致,而修改过程中产生的细小木渣,他都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后来还特意做成了小巧的槐花形状木饰,放进了部分礼盒里,当成给消费者的“小惊喜”。

除了盒身雕刻,礼盒的内部布局也是鱼灼音重点关注的部分。一开始,团队设计的布局是将“听槐雪”槐花茶、“槐风酥”等产品整齐排列,虽然规整,但缺少新意。鱼灼音看到设计方案后,摇了摇头:“咱们的产品都是手工做的,礼盒布局也该有手工的‘温度’,不能像机器打包一样冷冰冰的。”他亲自拿起产品模型,在礼盒里反复摆放,最终确定了“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布局——中间用丝绒材质的卡槽固定“听槐雪”槐花茶,旁边留出不规则的小空间,分别放置“槐风酥”“槐花香囊”和“槐花手工皂”,每个小空间都用印有槐花图案的棉纸铺垫,既避免产品碰撞损坏,又能让消费者打开礼盒时,像“拆盲盒”一样有惊喜感。

而且,鱼灼音还特意在礼盒里加了一本巴掌大的“槐花手札”,手札的纸张选用了可降解的宣纸,上面用毛笔手写了“槐香”的发展故事、槐花采摘和制作的关键工序,还有老匠人老周、王阿姨的简短寄语。为了让手札更有质感,鱼灼音没有用机器印刷,而是找了当地的书法爱好者,一笔一划手写,每一本手札的字迹都略有不同。“很多年轻消费者喜欢有故事、有情怀的产品,这本手札就是想让他们了解‘槐香’的匠心,知道每一款产品背后,都有老匠人的坚守和农户的付出,”鱼灼音跟团队说,“咱们卖礼盒,不只是卖产品,更是传递‘槐香’的理念。”

“槐韵礼盒”的样品做好后,鱼灼音没有立刻推向市场,而是先邀请了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代表、种植基地的农户和车间的员工,召开了一场试销座谈会,收集大家的意见。会上,有年轻的消费者提出:“槐花香囊的香味很淡,能不能再浓一点?而且香囊的布料有点普通,要是换成更精致的棉麻布料,会更受年轻人喜欢。”还有农户说:“手札里写了采摘槐花的标准,要是能加几张基地采摘、加工的照片,会更直观,让消费者知道咱们的槐花是真的从地里摘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