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灼音:领航时代浪潮,铸就企业传奇(续)
匠心守正:以“慢功夫”筑牢企业发展根基(续)
当破解版假货再次冲击市场时,“槐香”的会议室里,气氛比上次发现假货时更显凝重。桌上整齐摆放着三盒“槐韵礼盒”,左边两盒是刚从市场上追回的仿冒品,右边一盒是正品,若不借助专业工具,连跟着鱼灼音多年的老员工都难以分辨——仿冒品的木质盒身虽仍用杂木,但表面涂了一层仿胡桃木的木纹漆,远看与正品纹理相差无几;隐藏在槐花雕刻里的激光防伪码,用普通紫外线灯照射时,竟也能显现出模糊的编码,扫描二维码后,跳转的页面更是仿造“槐香”官方查询页制作,输入编码后甚至能显示虚假的“生产信息”。
“这些造假的不是小打小闹,是盯着咱们的防伪技术死磕。”市场部负责人攥着手中的假货查询报告,语气里满是无奈,“昨天有个老客户跟我说,他特意按咱们教的方法查了防伪,显示‘正品’才买的,结果拆开后发现槐花茶有霉味,以为咱们偷偷降了品质,当场就说以后不合作了,我好说歹说才劝住,让他把礼盒寄回来检测。”
技术部负责人也皱着眉补充:“我们拆解了假货的防伪码,他们应该是通过爬虫技术获取了咱们早期几批礼盒的编码信息,然后制作了假的查询系统,激光码则是用廉价的激光打印机印上去的,虽然细节不如正品清晰,但普通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现在再靠单一的技术防伪,已经挡不住他们了。”
鱼灼音拿起正品礼盒,手指轻轻抚过槐花茶雕刻的纹路,又对比着摸了摸假货的纹路——假货的纹路是机器批量压制的,触感光滑却生硬,少了陈师傅手工雕刻的细微凹凸感。他沉默了片刻,突然开口:“造假的能仿咱们的防伪码、仿包装外观,却仿不了咱们的‘匠心细节’,更仿不了‘槐香’的人。这次咱们不只是升级防伪技术,还要把‘人’和‘细节’变成最难仿的‘活防伪’。”
这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了愣,鱼灼音接着解释:“之前的防伪,靠的是技术,技术能被破解;但手工做的细节、老匠人的印记、消费者能摸到的温度,这些是机器和造假者学不来的。咱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升级技术防伪,让他们难仿;二是打造手工防伪标识,让他们仿不了;三是联动消费者和农户,建‘全民打假’的网,让假货无处藏。”
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立刻行动起来。技术部牵头对接了国内顶尖的防伪技术公司,经过一周的反复沟通,确定了“三重动态防伪”方案——在原有二维码+激光雕刻的基础上,新增“温变油墨防伪”和“芯片防伪”。温变油墨被印在木质盒身的“槐香”logo上,常温下是深棕色,用手触摸3秒后,会变成浅金色,温度降下来又恢复原色,这种油墨的配方是定制的,造假者很难获取;芯片防伪则是将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嵌入木质盒身的槐花雕刻底部,芯片里存储着每盒礼盒独一无二的动态信息,消费者需要下载“槐香”官方App,用App扫描芯片,才能看到实时更新的“生产溯源视频”——从胡桃木采购时的质检画面,到陈师傅雕刻时的特写,再到老周炒茶、王阿姨拌馅的过程,每一段视频都带有时间戳,无法被篡改。
技术升级的同时,鱼灼音找到了陈师傅和老周,跟他们商量打造“手工防伪标识”的事。陈师傅听完后,琢磨了两天,提出在每盒礼盒的槐花茶雕刻角落,刻上一个极小的“槐”字印章——这个“槐”字是陈师傅的独家写法,左边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圆钩,右边的“鬼”字竖弯钩处有一个细微的缺口,而且每个“槐”字的大小、笔画力度都不一样,就像人的指纹,独一无二。“我每天雕刻时,顺手就刻上这个小印章,位置不固定,有的在花瓣根部,有的在花柄旁边,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造假的就算知道有印章,也刻不出这个劲儿来。”陈师傅说着,拿起刻刀,在一块胡桃木片上演示,不到10秒,一个米粒大小的“槐”字就刻好了,对着阳光看,笔画间的细节清晰可见。
老周则提出,在每罐“听槐雪”槐花茶的封口处,贴上一张手工盖的红章——章面是老周自己设计的,中间是“听槐雪”三个字,周围环绕着五片槐花图案,每一张红章都是老周用朱砂手工盖上去的,盖印时的力度、朱砂的多少都有差异,有的章颜色深一些,有的边缘会有细微的朱砂晕染。“我炒了38年茶,盖章的手艺虽然不算什么,但每一张章都带着我的劲儿,机器盖的章整整齐齐,没有这个味道。”老周边说边拿出一张棉纸,蘸了点朱砂,轻轻一盖,一个鲜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