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八卦图案,犹如龟背上的寿纹。传说古城六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寓意:南门(迎熏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可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以此为胜”,南门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北门(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经此流出;东西四座瓮城两两相对,上西门(永定门)、下西门(凤仪门)和上东门(太和门)的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之三足向前曲伸,惟有下东门(亲翰门)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城之时,怕“龟”爬走,而将其左后腿拉直,并用绳索拴在城东8千米处的麓台塔上。古城筑城作龟形,概出自远古时代以龟甲卜宅相地的滥荡,加之龟在民间信仰中为一灵物,是长寿永久的象征,以城市附会龟形,取其吉祥之意,以达成一种良好的愿望。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芦肚巷。
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旧有八景为一邑之胜,骚人逸士所寄游览者。”旧八景即:贺兰仙桥、市楼金井、凤鸟栖台、于仙药迹、源池泉涌、婴溪晚照、超峰晓月、麓台叠翠。光绪年间人们又将清虚仙迹、书院弦歌、河桥野望、仙观古柏四景增入邑胜,故合称“平遥古十二景”。这些景点有些尚在,有些已毁灭无存。现存“古十二景”。
贺兰桥位于城内东部贺兰桥街中段。旧传有仙人贺兰过此,故称。贺兰仙子,其人不详。桥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元年“重整旧迹”。清同治十二年重修。如今景观大体如帮故,拱桥纵贯南北,左右各有形状不规整的大水池。老树成荫,碑石点缀。至本世纪60年代,水池日渐淤平,桥身亦渐埋没。如今景观旧物,一无所有。
仙观古柏的仙观是名为指仙观的道观,位于古城南4.5千米达蒲乡西湖村。古柏指柏仙观中以苍古称奇的柏树。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志》载:“柏苍古奇怪,不可方物,因以仙名。”柏树已焚毁于火灾。
河桥指古城东北距城墙0.5千米处的惠济桥,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志》载:“惠济桥成,环城植柳,春秋登眺,烟光如画。”新中国成立后,惠济桥几经修葺,面貌如故,然桥旁建筑日渐增多。昔旷野,今已变为古城市区。
书院弦歌的书院指西河书院,原址在今古城内照壁南街路西。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志》载:“西河书院诵读之声不绝,午夜灯火犹如燃藜,为人文之胜。”然时过境迁,现仅存旧址。
清虚仙迹的仙迹位于县城内东大街清虚观内玉皇阁上。传说清康熙年间仙人吕洞宾来游,题:“一心二人仁”五字于柱上,字画绝奇。古人题咏有:贺兰一去几时回,种药于公圃尚开。此地真人原有迹,山城莫怪大仙来。
麓台叠翠的自然景观,位于县城东约35千米处,海拔1770米。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有述:“奇峰叠出,翠秀可爱。
平遥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平遥制作推光漆器的历史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
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清代康、雍、乾、嘉年间,本邑当铺、账局、钱庄、银楼等组织已初具规模。清嘉庆年间重修市楼碑记载,平遥商号700余家,其中金融字号有25家。平遥县商业金融并重的行业优势,为票号在平遥首创成为最现实的可能。
在票号产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购和贸易全要靠现银支付,在外地赚了钱捎寄老家也得靠专门的镖局把现银运送回去,不仅开支很大,费时误事,而且经常发生差错。这就迫使外出经商的平遥商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办法。于是票号的雏形“现金拨兑”应势而生,这种异地拨兑,开始只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