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198平方米。其建筑为歇山单檐顶,四角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北、东、南三面共有68孔箭窗。在箭楼之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天下第一关”巨匾,楼内外一共三块匾,一楼内悬挂的为原匾,传为明成化八年进士肖显所书。在“天下第一关”箭楼南北两侧各有两座配楼回护,它们分别是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和威远堂,形成“五虎镇东”之势。这段长城及其建筑在明朝为防止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残余势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关一带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但仍然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清朝成为皇帝到奉天祭祖的必经之路,是文人雅士登楼揽胜的最佳场所。
山海关的钟鼓楼,是明大将军徐达创建山海关关城时修建的,当时的位置在关城北大街一带。明万历十四年,山海路参将谷成功移建于城中心,故又称中心楼。
山海关钟鼓楼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关城中心,下为方台,高8.26米,台上建文昌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双层,高13.3米,一层四面带围廊,二层四面围平座,重檐歇山顶。钟鼓楼由钟鼓二楼及文昌殿组成,三体合一,独具特色,这种建筑形制,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文昌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的总称,传说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它为官清廉,曾经七十三次化身于人间,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钟鼓楼是古代用以司时的楼阁式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由于它们声音浑厚,悠扬传远,人们便把钟和鼓的体量放大,做成大钟、大鼓,用于报时。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钟鼓楼有三种,一种建于宫廷内,始于隋代,止于明代。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多做报警、报时之用。还有一种建于寺庙之内,专供佛事之用。
迎恩门是山海关古城的西门,又称为迎恩门。是明清两代的首都,位于山海关以西300千米左右,由京城来自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给的粮草和饷银,自然都是来自西方,所以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而冠名。上面的城楼,也就随之叫作“迎恩楼”了。明嘉靖、明万历,清乾隆、清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迎恩楼傲然于山海关西门之上,楼体为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
迎恩楼上悬有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祥蔼榑桑,是清乾隆九年,乾隆帝去东北拜谒祖陵,途经山海关,来到西门迎恩楼,见此处霞光普照,瑞气东来,乃亲题赐额。祥蔼,说的是“祥瑞的云气”;“榑桑”,就是“扶桑”,是古代神话中一棵大树。神话中的扶桑树非常高大,日出的时候,太阳从扶桑树下升起,所以,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也往往以扶桑代指太阳。“祥蔼榑桑”的意思就是: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到处都是吉祥的瑞气,也隐喻为清王朝皇恩浩荡,恩泽天下。
望洋楼是关城南门上的城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因其南向沧海,故名望洋楼。在清光绪十九年津榆铁路通车,当时的山海关火车站仅距望洋楼以南半华里,南门内外顿时商贾云集,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民国二十二年元月,“榆关事变”,望洋楼首当其冲,遭受炮火轰击,残破不堪。解放之初,百业待举,因无力修复,于1955年拆除残楼,为世人留下刻骨铭心之痛。后望洋楼依原有形制重新耸立,实现了民众之夙愿。望洋楼建筑规格、型制与天下第一关箭楼相同,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326平方米。现望洋楼内陈列着当年榆关抗战史迹,再现那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以缅怀先烈,居安思危。
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活动,而其中“闯关东”是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的一次。在300多年的时间内,有超过3000万人因连年灾荒、饥荒从关内迁徙至关外,可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破产流民冒着被惩罚的危险 “闯”入关东地区,此为“闯关东”来历。这里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
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又称王家大院,座落于雄伟的“天下第一关”西侧,位于山海关东三条胡同,被誉为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家。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总占地面积十余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分三个套院,其建筑布局非常严谨,风格典雅别致,是一个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