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上京(2 / 5)

宿缘之命运 归之云 4168 字 7天前

讲解员,恰强碰到博物院高层修复人员计划对场内文物巡查,正在准备安排,童煊在人群中看到了熟悉的女子,童煊叫住落在后方视线遮挡的女子,“ 童斓?”

童斓回头看向声音来处,看到熟悉的人笑着和主管领导打过招呼稍后会来会和。站到族长身边行礼问候,“ 大少爷,二少爷,大小姐日安,大少爷您是要带着贵客共同参观景区,需要我帮您安排解说员?”

“ 你是有工作要忙吧,无需陪同,我们自己安排。”

“ 好的大少爷,我上午忙完工作下午陪您带贵客参观。”童煊点头应下,童斓告辞回去和主管会合朝着展区汇入人流开始工作。童樾带着妹妹去约了景区讲解没多久就回到兄长身边,讲解员带着收音设备按人数发放给一行人,待众人准备好当即出发开始正式讲解。

故宫的前身是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清朝结束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依据不同质地和形式,可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等25大类,其中珍贵文物占藏品总数的90%。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宫廷史迹原状陈列,珍宝、钟表、书画、陶瓷、雕塑等艺术藏品常设展览,每年还定期举办临时专题展览。

故宫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故宫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依照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所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明永乐四年,开始以金陵故宫为蓝本营造宫殿,兴建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采集的物资包括楠木、丹陛石、金砖、贡砖等。至明永乐十八年落成。

明末李自成撤离时,紫禁城仅剩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皇极门及角楼等少数建筑侥幸未毁。清朝定鼎北京后,即逐渐展开修复工作。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紫禁城修缮迎来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康熙改元之初,工程尚少。迨其亲政,大规模修缮随即展开。具体进程大致以“三藩之乱”平定为界,分康熙八年至十三年、二十二年至三十七年两个大的阶段。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工部以太和殿“为天下万国之观瞻,必应修造”,疏请筹办物料。九月清廷派员采办楠木,开始备料。康熙二十二年,国家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太和殿的兴修具有了全新的政治意义,筹建进一步提速。康熙三十七年正月,工部题请赏赐,表明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清高宗继位,经济繁荣,财力充裕,国势达到“康乾盛世”的高峰,紫禁城内再次大兴土木。不但康熙时期的原有建筑得到维修,新建筑也不断增多,重要者如寿康宫、重华宫、建福宫及花园、雨花阁、中正殿、寿安宫、慈宁宫及花园、宁寿宫及花园、文渊阁、毓庆宫、乾清宫等等,一举奠定了清代紫禁城的全盛风貌。嘉道以降,内忧外患频繁,国势日衰,清廷对紫禁城基本上以维持为主,再无重大作为。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溥仪宣布退位,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内廷)”。当时的政府决定,将避暑山庄和盛京(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修建有宝蕴楼,于民国三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

冯玉祥发动政变,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接管了故宫。溥仪出宫的当天,政府与清室组织了临时机构“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随时检查封闭腾出的宫殿。保管委员会开始点验出宫人员的物品,分别公私。公者收回保管,私者当即放行。

“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严修、卢永祥、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张璧、庄蕴宽、鹿钟麟、许世英、梁士诒、薛笃弼、黄郛、范源濂、胡若愚、吴敬恒、李祖绅、李仲三、汪大燮、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等21人组成。又设临时理事会“执行全院事务”,有理事9人。下建古物馆、图书馆。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曾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地进行了清点查收,事竣后整理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