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上京(3 / 5)

宿缘之命运 归之云 4168 字 7天前

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6编28册,计有9.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李煜瀛、易培基受到段祺瑞政府通缉,被迫离开,清皇室致函斡噱孚,要求溥仪回宫,故宫博物院存亡危在旦夕,临时董事会、理事会改而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维持会”,以支危局。

国务会议决定成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议决《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条例》。聘任王士珍为委员长,由于该管理委员会为奉系军阀张作霖主持政局下的产物,故习称奉方管理委员会。张学良一直是故宫博物院的竭诚维护者,此时因得力于他的多方维护,院内事业及工作人员均未受影响。

北伐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按:所属各处系指故宫以外之大高殿、清太庙、景山、皇史宬、实录大库等)”。国民政府任命理事27人,复由理事会推举理事10人。李煜瀛任理事长,易培基任院长,院以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古物馆馆长为易培基(兼),文献馆馆长为张继,图书馆馆长为庄蕴宽,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

,国民政府行政院令,批准李煜瀛任理事长,易培基任院长兼古物馆馆长,张继任文献馆馆长,庄蕴宽任图书馆馆长;马衡任古物馆副馆长,沈兼士任文献馆副馆长,袁同礼任图书馆副馆长;俞同奎任总务处处长。

“九·一八事变”后,为谋文物安全,当时遂有选择精品迁址储藏之筹备。第一批南迁文物起运。古物馆452箱,图书馆602箱,文献馆1064箱,共2118箱。吴瀛等监运最终抵沪。第二批南迁文物起运,秘书处426箱,古物馆384箱,图书馆44箱、文献馆436箱,共1290箱,俞同奎等监运抵沪。第三批南迁文物启运。秘书处1013箱又62包,古物馆242箱,图书馆477箱,文献馆1240箱,共2922箱又62包。程星龄等监运抵沪。第四批南迁文物启运。秘书处2635箱又2包,古物馆829箱,图书馆138箱,文献馆1033箱,共4635箱又2包。马衡等监运抵沪。第五批南迁文物启运。秘书处1534箱,古物馆724箱,图书馆154箱,共2412箱俞同奎等监运抵沪。南迁文物总计箱又64包。附故宫博物院一同运沪者另有古物陈列所5414箱,颐和园640箱又8包3件,国子监11箱。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南迁文物又历尽艰险,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川,分储于巴县、乐山、峨眉山等地。

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马衡继任院长。在太和殿广场举行华北区侵华日军投降受降典礼,各界20余万民众亲临见证此次盛会。第十一区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将军、吕文贞参谋长为受降代表,接受日本投降所上降书。

1946年故宫博物院开始将抗战时期藏于川的文物运回南京分院,称文物东归。 由天津运回日本侵略军所掠铜器之一部分:铜炮1尊,铜灯亭91座。

1948年底金陵所藏文物运台开始。从金陵运到台省的文物共计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占南京所藏文物的1\/4。

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同年10月1日,华夏建国,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但从金陵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抵达台省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金陵库房,委托金陵博物院代为保管。

建国后故宫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护、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维修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