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大于天(3 / 4)

nbsp;   三、商途:在夹缝中求存的韧性

    甘泉县的集市,是小商小贩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有个叫王婆的老太太,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胡饼,推着小车在集市上卖。她的胡饼用料实在,味道好,很受百姓欢迎。但集市上有个地头蛇,是张地主的远亲,每天都要向王婆收“保护费”,不交就砸摊子。

    王婆一个老太太,哪里敢反抗,只能每天忍气吞声地交钱。刘满仓知道后,派了衙役去集市巡逻,明确告诉那地头蛇:“甘泉县的集市,是百姓的集市,不是你张家的地盘!再敢勒索,严惩不贷!”

    地头蛇一开始还嚣张,被刘满仓打了几大板,枷号示众后,才老实了。王婆的胡饼摊前,又排起了长队。她每次看到刘满仓路过,都会多塞给他两个胡饼,刘满仓也不推辞,接过胡饼,会放下几个铜钱。

    除了这些小商小贩,甘泉县还有几个做得稍大的贸易商。其中一个叫赵四海,是个走南闯北的行商,主要做丝绸和茶叶的生意。他不像本地贸易商那样和地主乡绅勾结,而是凭着自己的精明和信誉,在夹缝中求存。

    刘满仓很欣赏赵四海的为人,觉得他是个有见识的人。他主动找到赵四海,问他有没有兴趣开拓一些新的生意。赵四海眼睛一亮:“刘大人有何高见?”

    “甘泉县的工匠手艺好,除了铁器,还能做一些精巧的玩意儿,比如木雕、剪纸。这些东西拿到江南去,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刘满仓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赵四海沉吟了一下:“这个想法好是好,就是风险太大。江南那边的行规复杂,咱们人生地不熟的……”

    “本县可以给你写介绍信,介绍一些可靠的朋友。至于风险,本县可以以县衙的名义,给你做个担保。”

    有了刘满仓的支持,赵四海胆子大了起来。他组织了几个工匠,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木雕和剪纸,又收购了一些本地的土特产,跟着商队去了江南。几个月后,赵四海回来了,赚了个盆满钵满。他拿出一大笔钱,想送给刘满仓,被刘满仓婉言谢绝了。

    “赵老板,你把生意做大了,多雇些本地的伙计,多从工匠和农民手里收些货,就是对本县最大的支持。”

    赵四海感动不已,果然按照刘满仓说的做了。甘泉县的小商小贩们有了更多的货源,工匠们有了更多的订单,甚至一些农民也开始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卖给赵四海的商号。阶层之间的流动,似乎因为这桩生意,有了一丝松动。

    四、贱役:被漠视的生命与价值

    在甘泉县的最底层,是那些“与污秽打交道的团体”和“世袭的人和家族”。掏粪工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被称为“贱役”,世世代代都干着这行,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有个掏粪工叫孙老五,他的父亲、爷爷都是掏粪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子孙小五子脱离这个行当,能去读书。可孙小五到了上学的年纪,却被学堂拒之门外,理由是“身份不洁”。

    孙老五急得团团转,找到了刘满仓。他不敢进屋,就在县衙门口跪着,等了一天一夜。刘满仓知道后,亲自把他扶起来,带进了县衙。

    “孙大哥,你起来说话。孩子想读书,是好事,本县一定想办法。”

    刘满仓立刻召集了全县的乡绅和学堂先生,开了一个会。会上,他力排众议:“孙小五是个好孩子,天资聪颖,就因为他父亲是掏粪工,就不能读书了?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怎能因为职业就歧视一个孩子?”

    乡绅们面面相觑,学堂先生也有些犹豫。最终,在刘满仓的坚持下,孙小五被破格录取了。孙老五得知消息后,带着全家给刘满仓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磕出了血。

    这件事在甘泉县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觉得刘满仓是在“离经叛道”,有人却觉得,这个知县,是真的把百姓当人看了。

    除了掏粪工,甘泉县还有一些衙役,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