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简化字必须推行!圣人做得,咱就也(2 / 5)

同意自己的这个看法,支持自己来着。

结果,这宋老头竟是大力反对。

不过,意外归意外,但再那么一想,又觉得这事倒也并不是那么不能让人理解。

虽然和宋濂比起来,宋讷显得开明的多,不似宋濂那般古板。

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在儒学里浸泡了一辈子的人。

对于汉字这些,持这么一个态度,倒也正常。

“两位宋先生,咱在这上面却有不同看法,和两位先生意见相左。

咱觉得,简化字汉字应当推行,且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应当大力推行简体字,全面取代繁体字。”

朱元璋同样没有绕什么弯子,望着两人,旗帜鲜明说出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意见。

一听朱元璋的话,不论是宋濂,还是宋讷,两个人都显得有些着急。

尤其是宋濂,维护儒学正统以及文化这些方面的事儿,对他来说,那是必然要做的。

当即便要开口,却被朱元璋伸手摆了摆,将其制止。

“宋先生先听咱说,咱觉得你们有些事儿没有弄清楚,有些本末倒置了。”

听到朱元璋如此说,宋濂只得将心里面的诸多想法,都给暂时稳住。

带着疑惑,与满心的不服,等着听皇帝在这件事情上,能说出什么个来。

什么就叫做,自己等人本末倒置了

“咱先问宋先生一个问题。”

皇帝又要问问题

宋濂微愣了一下。

不过马上就又变得自信起来。

这件事情上,不论皇帝问什么问题,也无济于事。

别想再如同之前的般,问住自己。

别管他怎么问,自己在这件事上还是同样的意见,那就是汉字不能简化。

自己也绝对不会如同皇帝所说的,在简化汉字这件事情上,本末倒置。

不是自夸,论起学问,他宋濂还是多少有点造诣的。

这件事,但凡是个有点见识的人,都绝对会坚持繁体字,坚持汉字正统。

反对那些谬误的简体字。

若说本末倒置,皇帝现在的做法,才是本末倒置!

“两位宋先生能否告诉咱,为什么会有文字出现”

“先民结草以记事,绳结有大有小。

但哪怕绳结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形状不一。

可是随着需要记的东西增多,以及时间的变长。

哪怕有绳结在,很多事也都会变得混乱。

所以,到了黄帝时期,史官仓颉上观日月星辰变化之轨迹,下察鸟兽行走之痕迹。

观察世间万物,从中获得启发。

于是,创造出来了可以书写的文字,用来记事。

创字成,风雨交加,鬼哭神嚎,天地齐震……”

对于宋濂这样的当世大儒,这些东西,他是信手拈来。

不费吹灰之力。

朱元璋点了点头:“宋先生所言极是。

按照老宋先生所言,是不是可以说,文字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用文字来记录事情,记录各种东西的需求。

所以文字才会应运而生”

宋濂仔细思索皇帝的话,确信这里面没有什么坑后,这才点了点头:

“陛下所言是极,臣就是这么个意思。”

“也就是说,文字的出现,是为了能让记载东西更加简单,更加准确,方便快捷。”

宋濂已经隐约觉察到,皇帝想要说些什么了。

但皇帝此时所说的话,也确确实实是实话。

同样没有办法反驳。

于是,便再度点了头。

“就是因为结绳记事,已经没有办法适应当时的情况,所以仓颉造字,全面取代了结绳记事。

同样的道理,在咱看来如今这繁琐的繁体字,和简单的简化字比起来,又与结绳记事和仓颉造文字何其相像”

一听朱元璋这话,宋濂顿时急了。

“陛下,结绳记事又岂能和如今文字相提并论

如今正在使用的文字,早就特别的规范,也特别的全面。

能够把各种东西,都记录的特别清楚完备。

完全能够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可和当初的结草记事,有着天差地别。”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咱看区别很大,如今所用的文字,还是不行,太复杂了。

有人说繁体字有三多五难:三多是说汉字,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