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简化字必须推行!圣人做得,咱就也(3 / 5)

p>五难,则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

这个看法,咱整体上是比较认同的。

繁体字确实是有很多的毛病,诸多的缺点。

既如此,为什么就不能进行一定的简化

简化字又有什么不好

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掉汉字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且今后不论是书写,亦或者是进行雕版印刷时,都能够提高速度,减少工作量。

两位宋先生都是圣人门徒,学习儒家经典。

儒家门人大多都致力于,儒家学问的传播,让儒家学问发扬光大。

可是繁体字所存在的这些缺陷,也确实是很大的,提高了学习的门槛。

若是能够推行简化字,那么在接下来,必然能够大大降低学问传播的门槛。

让更多的人接触学问,学习学问,并掌握学问。

更好地的仰慕,理解并遵循圣人之道。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这些岂不是煌煌正道,岂不符合圣人之言

和字的简化这些细枝末节比起来,这个才是最为根本的大义。

岂能因噎废食,岂能因这些细枝末节,便否定全局。

守住所谓的小义,却将事关根本的大义给放弃。

这岂不是因小失大,岂不是本末倒置

两位宋先生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咱说的对不对”

朱元璋开始向两人,举起传播儒家学问的这杆大旗了。

只不过,他此时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减少一些推行简化字的阻力而已。

在如今的这种环境之下,想要推行简化字,不披上一些儒家的外衣,是不太好完成的。

毕竟这众多的读书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的。

这等事,不披上这么一层外衣不好办。

就像是历朝历代的众多文人们,所干的事情是一样的。

不论是董仲舒,还是二程,以及朱熹等众多的人,都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表面上都是在解释先贤的经典,可哪一个不是疯狂的往里面塞私货

把自己的想法,以注释儒家圣贤经典为由,给披上一层儒家先贤的皮。

从而好借壳生蛋,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受。

朱元璋如今,不过是稍微的借用一下,这个儒家之人惯会使用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不能说他们能用,自己就不能用了。

别管用什么样的办法,能把简化字给推行下去,就是好的。

把简化字推行开,提高读书识字率。

那么在接下来,把简化字给用到什么地方,又能促进哪些学问大发展大繁荣,就不是儒家的这些人所能够控制的,所能够想象得到的了。

做事情,是要分方式方法的,不可能一味的蛮干。

只一味的蛮干,绝大部分都成不了事。

反而会把事情给弄得更糟……

“文字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记录各种事情的。

这是文字的本意。

既是记录事情,自然是要以方便为主。

结果现在宋先生,却要以什么乱了文字,什么圣人之道这些来因循守旧,不让文字进行简化。

这属于忘记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岂非又是一种,更大的本末倒置”

“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文字到了现在,真的已经很好用了。

这些都是经过圣人先贤所创造的。

文字神圣,妄加改变的话,着实不行。

只怕会引起轩然大波……”

宋濂还在继续就这个事儿,进行反驳。

他怎么可能会轻易的,被皇帝给说服

朱元璋摇头:“什么圣人创造的

就算是圣人创造的,就不能改变了吗

咱读书少,宋先生不要骗咱。

文字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再到甲骨文,以及各种的铭文,到大篆,再到小篆,以及后面的隶书。

文字哪里一成不变。

一直都在变。

其脉络就是由繁入简,越来越规范。

还说什么圣人创造,咱是不信的。

始皇帝一统六国,统一文字,由李斯以秦篆为基础,弄出了小篆。

这些晚孔子,以及百家争鸣时的众先贤他们,又有多远

文字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处于一个演化的过程当中。

该变,自然就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