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明第一嘴炮朱元璋,活生生喷死大(2 / 5)

续让人再次弹劾。

要把汪广洋给流放至海南。

不过随后杨宪案发,杨宪被处死。

自己再次把汪广洋给召入中书省。

杨宪此人,性格是真的足够张扬跋扈,个性十足。

为了揽权,当真什么都干。

胡惟庸也算是一个,性格非常强势的人了。

可是和杨宪比起来,还差上一筹。

胡惟庸少颗门牙,是个豁牙子。

这颗牙并不是自己掉的,也不是吃东西硌掉的,而是当年和杨宪同在中书省的时候,被杨宪给打掉的。

以胡惟庸这种性格,面对杨宪时,都能吃这么大的亏。

杨宪的性情可见一斑。

随后自己封了汪广阳为忠勤伯。

自己大明开国之时,文官里面封爵的,一共就三个人。

李善长得封韩国公,被定为第一功臣。

其次两个被封伯的。

一个是刘伯温,另一个就是汪广洋。

其实在刘伯温封伯这件事上。自己也是有些任性了。

当时,自己对刘伯温成见很大。

认为刘伯温始终不和自己一心。

再加上有小明王的事儿。

不然的话,依照刘伯温的功劳,是能封侯的。

而自己把他封为诚意伯,也可以说明不少的事。

诚心正意嘛。

洪武五年,李善长辞病归乡,自己让汪广洋任中书省右丞相,胡惟庸为中书省左丞。

左丞自然没有丞相大。

左丞相之位空缺。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中书省这边说话算话的,就是汪广洋这个丞相,属于中书省的一把手。

结果汪广洋,却被胡惟庸这个左丞给架空了。

毫无建树。

令出胡惟庸,而不出于官职更高的汪广洋。

只能说这汪广洋性格不行,让其在别的地方任职倒还可以。

但是让他执掌中枢就不行了。

尤其是接连遇到杨宪和胡惟庸这两个能力很强,性格强势的人,就愈发暴露了他的缺点。

自己也很快把汪广洋给贬了,让其离开了中书省。

让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右丞相……

如今汪广洋任左御史大夫。

但现在,朱元璋准备让汪广洋再回中书省,担任右丞相。

按照原本的历史,汪广洋是在洪武十年时,才被自己重新调回到了中书省,成为右丞相的。

现在,比原本的历史提前了足足一年有余。

这当然不是因为汪广洋,在经历了这样一遭,上辈子重新担任了右丞相后,做事儿很称职,幡然醒悟了。

事实恰恰相反。

重新回中书省后,汪广洋做事儿很不称职,经常生病请假。

上班摸鱼,沉迷酒色下棋,不问政事。

自己让他重回中枢省,有很大一部分的想法,是想要让其牵制胡惟庸的。

可结果他却完全摆烂。

一味顺从胡惟庸,眼睁睁看着胡惟庸胡作非为,而无动于衷。

胡惟庸干出来的很多事儿,他都知道。

却从不加以理会,也不禀告。

后面御史中丞涂节说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汪广洋知情不报。

自己大怒,将其贬谪。

又想起其当初包庇朱文正,纵容杨宪等。

就下了圣旨,让人拿着追上汪广洋,一顿怒喷。

汪广洋被自己喷的自缢而亡。

如今朱元璋让汪广洋再次回中书省,自然而然不会再想着用汪广洋遏制胡惟庸。

他现在想法变了,就是要利用汪广洋这种软弱的性格,以及摆烂不任事儿的心态,在中书省里占个坑。

好让胡惟庸的胆子更大一些,在一些事情上做得更为过分。

最好能早点造自己的反。

如此一来,自己就能顺理成章的把胡惟庸给干掉。

彻底废除中书省,以及丞相制度。

同时也是为了安胡惟庸的心。

如今自己重活一世,不少事情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李善长,被自己抓住痛脚拿捏一番,如今成了孤臣。

冲锋陷阵,背个锅那叫一个厉害。

尤其是最近,自己又把女儿许配给了他的儿子,成了亲家。

在很多人眼里,就能解读出很多的东西来。

觉得李善长圣眷不减。

而刘伯温,自己也防着胡惟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