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朕粤自君临,载宏道教,时臻寿域积以岁朋,未尝懈怠。岂谓微诚感通,烈祖降见,乃昭灵命,是锡宝符,因而求之,应言而获,亦既至止,果表殊徵。
幽赞惟新之历,克彰永代之祥。
宜遵祀典,式陈昭报。
可以来月十五日享太庙,二十日有事於南郊,北郊宜差公卿择日祭,五岳四渎及名山大川,各令所在长官备礼陈祭。
务申诚敬,副朕意焉。”
皇帝要在二月十五再度祭祀太庙,二十日昭告天地。
天下诸洲,也要在同一日祭祀五岳四渎及名山大川。
“臣等谨遵圣训!”群臣齐齐叩首。
席豫重新拿出一本诏书,继续宣读道:“化之原者曰道,道之用者为德。
昔有周季年,代与道丧,我烈祖玄元皇帝乃发明妙本,汲引生灵,遂著元经五千言,用救时弊。
自今已后,天下应举,除崇元学生外,其馀所试《道德经》宜并停,仍令所司,更详择一小经代之。
其《道经》为上经,《德经》为下经。
凡在遐迩,知朕意焉。”
“臣等领旨!”群臣肃然躬身。
……
韦谅目光微微抬头,他没有听错,是将《道经》列为上经,将《德经》列为下经。
道德经最开始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汉时,有人列文,议《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但官方一直未改。
数百年来,都是可《道经》在前,也可《德经》在前,甚至本朝也并没有太过追究,但今日,皇帝钦定,以《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以为永制。
《道经》在前,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德经”在前,首句便是“上德不德,是为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韦谅还没来得及琢磨其中的局面,席豫便已经再度拿出诏书宣读,不过韦谅的注意力还在前一篇诏书,这一篇他听得不是很仔细。
是说什么,将天下诸州,复旧名为郡,天下刺史,改为郡守,改东都洛阳为东京,改北都太原为北京,改桃林县为灵宝县,授陈王参军田同秀朝散大夫……
韦谅没在意什么洛阳为东京,太原为北京事,他在意的是改天下诸州为诸郡,刺史为郡守。
他敏锐的意识到,这里面恐怕有极大的问题。
韦谅下意识抬头看了一眼。
前方,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等人脸色微微有些难看。
难道皇帝没有和他们商量此事?
是原本皇帝就没打算找他们商量,还是说因为之前寿王李琩的事情,皇帝开始对李林甫有了疑心,所以这一次干脆就没有找他们这些人进行商量?
韦谅突然有种感觉,如果之前的那桩刺杀案,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动摇李隆基和李林甫之间的信任……
韦谅突然间感觉,有只眼睛一一直在暗中盯着李林甫。
他轻轻低头,眼神微眯,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或许,那件案子,是时候需要一个体面的结束了,需要有个人替韦谅一直吸引李林甫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