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初露锋芒(1 / 2)

“城市之心”

项目竞选答辩的日子,在一个晴朗的冬日如期而至。

竞选地点设在洛青山工作室位于cbd顶层的会议室。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城市天际线,室内则是极简的灰白色调,充满了严谨而专业的艺术气息。

长长的会议桌一侧,坐着此次竞选的评审团。

除了主位上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洛青山大师本人,还有项目资方代表、建筑界资深学者,以及两位知名的艺术评论家。

气氛庄重而肃穆。

苏晚被安排在中间顺序入场。

她穿着一身得体的燕麦色西装套裙,长在脑后挽成一个利落的髻,脸上化了淡妆,遮掩住连日熬夜的疲惫,只留下一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眸。

在等候区,她看到了其他几位竞争者。

有在国内声名显赫的中年画家,也有带着整个团队前来、气场强大的艺术工作室代表。

他们的目光或审视,或淡漠地掠过她这个看起来过分年轻且“单薄”

的对手。

苏晚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资料夹,那里面有她和顾晏舟反复推敲、完善后的计划书。

她没有理会那些目光,只是在心中最后一次默念自己的阐述逻辑。

“下一位,苏晚女士。”

工作人员叫到了她的名字。

她站起身,步履平稳地走进会议室。

在评审团前方站定,微微鞠躬。

抬起头时,她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会议室后方角落的阴影处。

那里,一个穿着黑色大衣的挺拔身影随意地靠在墙边,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

是顾晏舟。

他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进来了,此刻正双臂环胸,目光沉静地落在她身上。

他没有给她任何暗示或鼓励,只是在那里,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

但苏晚的心,却因这无声的存在而奇异地安定了下来。

洛青山大师抬了抬手,示意她可以开始。

苏晚打开投影,将自己精心准备的ceptart(概念图)投射在幕布上。

那是一片流动的、仿佛汇聚了城市昼夜与呼吸的蓝色星旋,与建筑空间的曲线完美融合,既充满了未来感,又蕴含着东方的哲思与诗意。

她没有看稿子,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评审,声音清晰而稳定地开始阐述:

“各位评审好,我的创作主题是‘呼吸的韵律’。

我认为,一座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空间,它应该拥有自己的生命节奏,与在其中活动的人,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

她从城市文化脉络谈到空间光影互动,从所选特殊材料的感官效应讲到色彩对公众情绪的引导。

她的阐述,不仅有艺术家的感性想象,更融入了经过顾晏舟点拨后、对功能性、可持续性和公众参与度的理性思考。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当她讲到如何通过特殊的矿物颜料在不同光线角度下呈现色彩变幻,以模拟城市从黎明到黄昏的光影流转时,一位资深的艺术评论家微微颔,眼中露出了欣赏的神色。

当她谈及预留的“公众共创”

区域,让市民也能参与艺术构建时,资方代表的坐姿明显向前倾了些许,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整个阐述过程,她始终保持着自信从容的姿态,偶尔用手势强调重点,眼神明亮而专注,仿佛整个人都在光。

洛青山大师一直沉默地听着,锐利的目光时而看向幕布,时而落在苏晚身上,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桌面,看不出喜怒。

阐述结束,进入提问环节。

评审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些甚至相当尖锐刁钻。

苏晚虽然内心紧张,但凭借着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充分的准备,均能应对自如,回答得有条不紊,偶尔冒出的机敏与幽默,甚至还缓和了现场过于严肃的气氛。

她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顾晏舟,唇角在她巧妙化解一个关于预算的纲问题时,几不可见地向上弯了一下。

答辩结束,苏晚再次鞠躬。

“感谢各位评审,我的阐述完毕。”

她收拾好资料,在评审们或深思或探究的目光中,平静地走出了会议室。

门在身后合上,隔绝了内外的世界。

她靠在走廊冰凉的墙壁上,这才后知后觉地感觉到腿有些软,手心也因为紧张而沁出了薄汗。

但一股巨大的、酣畅淋漓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