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竞标合作(2 / 3)

人文关怀与品牌叙事。

她带着团队,一遍遍研读顾氏集团的企业文化、展历史和对未来的愿景。

她反复思考,什么样的建筑,能承载顾晏舟的商业帝国,又能体现他内心深处或许自己都未曾言明的追求?

她想起了《星月同辉》的灵感来源。

建筑,何尝不是一种更宏大、更坚固的“副装”

?它包裹着人与空间,讲述着时间与故事。

一个核心概念逐渐在她脑海中清晰——“生长的基石”

顾氏始于传统行业,根基深厚如磐石(基石),但未来必将拥抱科技与创新,不断进化(生长)。

建筑不应是冰冷的纪念碑,而应该是一个能呼吸、能与人互动、能随时代生长的有机体。

她将这个理念与团队沟通,得到了林枫和梁老先生的高度认同。

林枫负责将“生长”

的概念转化为可实现的、充满未来感的结构语言;梁老先生则负责将“基石”

的厚重,用东方园林的“借景”

、“留白”

等哲学,融入空间布局与细节。

而苏晚自己,则专注于内部空间的叙事与情感营造。

她设想将顾晏舟办公室外的露台,设计成一个微缩的枯山水庭院,让他在决策的间隙,能有一方静心之地;她建议员工休息区引入大量的自然光和绿植,创造促进交流的灵活空间;她甚至构思了一个贯穿整个中庭的、动态的艺术装置,用光与影的变化,来隐喻顾氏的展历程……

这不再是单纯的设计竞标,对她而言,这更像是一次用建筑语言,对顾晏舟及其事业的深度解读与深情致敬。

竞标方案提交截止前夜,团队彻夜未眠,进行最后的调整和润色。

苏晚看着最终成型的方案模型和演示文件,心中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无论结果如何,她已然倾尽全力。

提交方案后,便是漫长的等待。

期间,苏晚强迫自己回归《星月同辉》系列的样品制作,用具体的工作来缓解焦虑。

顾晏舟也绝口不提竞标之事,仿佛那与他毫无关系。

直到一个月后,苏晚接到了招标委员会秘书处的电话,通知她的团队进入了最终的三强名单,需要准备最后一轮面对面的方案陈述。

挂断电话,苏晚的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

最终轮陈述,定在顾氏集团总部最大的会议室。

另外两家入围团队,分别是来自德国的顶级建筑事务所和一家声名显赫的日本设计团队。

走进会议室的那一刻,苏晚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另外两家的代表,皆是白苍苍、气质沉稳的建筑界泰斗,身后跟着庞大的专业团队。

相比之下,她带领的这个小团队,显得如此年轻而单薄。

评审席上,坐着七八位神色严肃的董事和专家。

顾晏舟果然如他所说,不在其中。

陈述顺序抽签,苏晚抽到了最后一个。

她坐在台下,听着前面两家事务所用精准的数据、复杂的参数和无数成功的案例,展示着他们宏大的、充满力量感的设计方案。

那些方案完美、强大,如同精密运行的机器,却总让苏晚感觉,缺少了一丝……温度。

轮到她的团队。

苏晚深吸一口气,与林枫和梁老先生交换了一个鼓励的眼神,走上了陈述台。

她没有一开始就展示模型或图纸,而是调整了一下话筒,目光平静地扫过评审席。

“各位评审,下午好。

在展示具体方案前,我想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顾氏集团未来总部,它先应该是一个‘建筑’,还是一个‘家园’?”

这个开场白,让一些评审微微挑眉,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苏晚没有等待回答,继续说了下去,她的声音清晰而柔和,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能让灵感生长、让人才汇聚、让文化传承的‘家园’。

而我们的设计方案,命名为——‘生长的基石’。”

她示意林枫开始讲解结构创新与可持续技术,梁老先生阐述东方哲学在空间布局中的运用。

而她,则在他们专业讲解的间隙,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描绘着在这个建筑里可能生的故事——一个年轻工程师在阳光充沛的休息区找到了解决方案,一位高管在静谧的庭院里做出了关键决策,来访的客户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大堂里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