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西域烽烟起 神枪定天山(1 / 2)

永乐大帝 焚琴煮鱼 1721 字 1天前

十二年的春风,似乎格外眷顾河西走廊。冰雪消融,溪流潺潺,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粼粼波光。通往嘉峪关的官道上,车队驼铃不绝于耳,商贾与旅人络绎不绝,尘土在风中卷起,仿佛在为这条古老的丝路添上一层厚重的历史气息。

然而,在这片看似复苏的景象之下,一股暗潮正在西域涌动。

金陵皇宫,文华殿内,檀香袅袅,却压不住那份来自西北边陲的急报所带来的凝重。殿外的檐角挂着风铃,偶尔传来清脆的响声,与殿中低沉的呼吸声交织成一种令人心悸的静。

太子朱高炽缓缓放下手中的绢帛,那双平日里温和的眼睛此刻却像压着千斤巨石。他的眉头紧锁,看向兵部尚书金忠和内阁首辅杨荣,声音沉稳而带着压抑的怒火:"看来,有些人以为帖木儿汗一死,西域就成了无主的羔羊,可以任由他们瓜分劫掠了。"

急报来自哈密 —— 那个因应对帖木儿与瓦剌威胁而驻扎了十五万精锐、储备无数军资的重镇,如今却成了风暴的中心。原本受大明册封的哈密都督兀鲁思帖木儿,竟公然扣押大明前往撒马尔罕的商队,杀害使臣,并勾结帖木儿帝国残部及周边几个摇摆不定的畏兀儿、蒙古部落头人,宣称要 "复大元旧疆",阻断大明西进之路。

"殿下,兀鲁思帖木儿狼子野心,其部族剽悍,又据守哈密险要,若不速平,恐西域诸部观望效仿,则我大明西陲永无宁日,丝绸之路亦将断绝!" 金忠的语气铿锵,每一个字都像落在殿砖上的铁蹄声。

杨荣则更显谨慎,他微微拱手,语气沉稳:"殿下,西域地广人稀,远征耗费巨大。夏元吉日前还奏报,虽海贸商业繁荣,然各项建设支出浩繁,国库吃紧。是否可先遣使斥责,令其交出首恶,或可免动干戈?"

朱高炽缓缓摇头,他肥胖的身躯里,蕴藏着远超外表的决断力。他走到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哈密的位置,然后缓缓向西划过那片广袤的区域。

"杨先生,遣使斥责,只会让兀鲁思帖木儿之流认为朝廷软弱可欺!西域,非仅一城一地之得失。此地乃联通万里之丝路咽喉,更是隔绝蒙古残部与帖木儿势力勾连的战略屏障!父皇高瞻远瞩,设立哈密重镇,其意深远。"

他转过身,目光如刀:"国库吃紧,更需开源!丝绸之路若能畅通无阻,其利何止千万?西域水草丰美,宜牧宜农,地下矿藏几何?若能实控开发,其利可养三军,富国库!此乃长远之利,岂能因短期耗费而踟蹰不前?"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沉毅:"况且,兀鲁思帖木儿此举,正给了朝廷一个绝佳的理由!借此良机,犁庭扫穴,将那些首鼠两端、不服王化的土司头人,一并清理!仿漠南、辽东旧例,顺者昌,逆者亡!亡者,皆为我大明海外疆土之拓荒奴!"

朱高炽的目光扫过殿中诸臣,语气不容置疑:"命安远侯柳升为安西大将军,统率京营及甘肃镇精兵五万,火速西进,平定哈密之乱!军中配发永乐二式步枪及新式火炮,务求雷霆一击,震慑不臣!"

他转向另一侧:"擢户部右侍郎周文渊为钦差,随军同行,总揽战后西域 ' 改土归流 ' 及经济开发事宜,授权其筹建西域都护府与河西贸易公司。"

"所有平乱过程中俘获之叛军及其家口,无论主从,一律登记造册,战后由水师接收,全部流放美洲,充入汉王、赵王麾下!"

最后,他加重语气:"将此方略,奏报父皇,请旨定夺!"

哈密城下,黄沙漫卷,风如刀割。兀鲁思帖木儿站在城头,俯瞰着远处缓缓逼近的明军阵列,嘴角带着一抹不屑的笑。他自恃城高池深,部下多为骁勇骑兵,又联络了周边部落,以为明军劳师远征,必不能久持。

他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柳升用兵,老辣迅猛。大军并未直接攻城,而是先以精锐骑兵配合装备永乐二式步枪的步兵营,横扫了城外几处叛军与勾结部落的营地。燧发枪在开阔的戈壁上威力尽显,叛军骑兵尚未冲到弓箭射程,就被精准而密集的铅弹成片击倒,鲜血在黄沙上绽开一朵朵刺目的红花。

试图夜袭的部落勇士,则撞上了明军严密的哨戒和恐怖的 "震天雷"。夜幕中,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映红半边天,惨叫与嘶喊交织成一曲绝望的悲歌。

肃清外围后,明军的重型火炮被推至阵前。"轰!轰!轰!"地动山摇的巨响震撼着哈密城墙,实心铁弹呼啸着砸在包砖的城墙上,砖石飞溅,烟尘弥漫。几轮炮火后,一段城墙已然岌岌可危,裂缝如蛛网般蔓延。

兀鲁思帖木儿惊恐地发现,他赖以自豪的坚城,在明军的炮火下如同纸糊。他组织敢死队企图出城逆袭,破坏火炮,但刚出城门,就遭到明军步枪队的轮番齐射,死伤狼藉,狼狈退回。

围城第十日,明军挖掘的壕沟已逼近城下,攻城槌和云梯准备就绪。城内人心惶惶,被兀鲁思帖木儿裹挟的部分部落头人开始暗通款曲。

柳升采纳周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