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三年的初春,北平城外的燕京大学堂,迎来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典礼。往年的这个时节,若有盛会,必是永乐皇帝朱棣亲临,以赫赫武勋和帝王之威训勉学子。但今年,站在宽阔讲坛之上的,是监国太子朱高炽。他略显肥胖的身躯裹在庄重的明黄色太子常服中,面容温和却目光湛然,扫视着台下数百名新入学的年轻面孔。这些学子,是通过了新式考核选拔而来的佼佼者,他们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一丝对这位以仁厚闻名的太子的好奇。
春风拂过广场,吹动旌旗,也带来了朱高炽沉稳而清晰的声音,通过特制的铁皮喇叭,传遍全场:
“诸位学子!今日尔等入此燕京大学堂,非仅为习圣贤之书,求科举之功名。尔等踏入的,乃是我大明帝国求新求强之摇篮,是陛下与朝廷寄予厚望之所在!”
开场白便定下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基调。学子们屏息凝神。
“往昔,世人皆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的何书?多是经史子集,道德文章。此乃立身之本,治国之基,不可或缺!然——”朱高炽话锋一转,声音提高了几分,“当今天下,已非闭门读经即可长治久安之世!陛下北驱蒙元,南定交趾,东抚朝鲜,西通西域,拓土万里,非仅仗弓马之利,更赖甲兵之坚,舟车之便,粮秣之足!”
他向前迈了一步,语气变得无比郑重:“何以甲兵坚?靠的是军工坊里匠人的奇思妙想,是冶铁锻钢之术的不断精进!何以舟车便?靠的是算学格物之推演,是江河海洋地理之测绘!何以粮秣足?靠的是农部推广新式农具、选育良种、兴修水利!凡此种种,皆可归于四字——科技之力!”
“科技,方为第一生产力!”朱高炽斩钉截铁地抛出了这个震撼人心的论断,“它能让我大明士卒以一当十,能让我大明商船跨海逐利,能让我大明百姓仓廪充实!尔等在此学堂,不仅要通经史,明义理,更要格物致知,研学算学、格物、化学、农学、工学!陛下有言,未来战场之胜负,国家之强弱,大半系于科技之高低!大明需要的不再是只会空谈的酸儒,而是能造出永乐神枪、能算出天体运行、能培育高产稻谷、能设计坚固堡垒的实干之才!”
台下鸦雀无声,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议论声。这番言论,对于浸淫传统儒学已久的年轻心灵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冲击,但也点燃了他们心中一团新的火焰。
朱高炽抬手示意安静,继续说道:“然,学问并非闭门造车。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知民间疾苦,方能解民生之多艰;经边塞风霜,方能懂守土之不易!”
他宣布了一项更令人震惊的决定:“因此,朝廷决议,自本届始,所有经由新学考核、殿试录用之士子,无论成绩优劣,出身高低,首任官职,一律派往辽东、漠南、西域、贵州等新辟之地或改土归流之省份,任期五年!”
此言一出,台下更是哗然。去那些苦寒边陲、烟瘴之地五年?这对于许多期望留在京畿或江南繁华之地的学子而言,简直是难以想象。
朱高炽将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声音沉静却充满力量:“觉得苦?觉得远?朕告诉你们,这五年,非是流放,乃是镀金!乃是铸魂! 陛下与朕,就是要让你们去最基层的乡镇,去亲手建立衙署,去安抚归化之民,去推广农桑工技,去处理最琐碎也最真实的政务!唯有在那里,你们才能真正理解何为治国平天下!未来大明的各封疆大吏,各部尚书,乃至……”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掷地有声地宣布:“乃至依据《大明帝国宪法》所定,自朕之后,不再由皇室成员出任,而需从能吏干员中选拔产生的——内阁总理大臣! 皆将出自你们这些经历过边陲风霜、基层磨砺的人之中!”
“未来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必出于此!朝廷对尔等,寄予厚望!”
最后的期望,如同重锤,敲在每个学子的心上。恐惧和犹豫渐渐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与豪情所取代。若能成为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非皇室的内阁总理大臣,区区五年边塞之苦,又算得了什么?
——
新政殿试:策问实务
数日后,紫禁城文华殿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殿试悄然举行。由朱高炽亲自主持,考官包括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以及几位在格物、农学上有建树的大家。
考桌上,没有传统的经义策问,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份紧扣时局的实务考卷:
“试论如何于漠南新附之地,推广汉话汉文,并使其与蒙古习俗相融,以固长治久安之基?”
“西域干旱少雨,试设计一可行之水利方案,兼顾军屯与民田灌溉,并估算其工料耗费。”
“辽东林木资源丰富,然运输不便,试析可否于当地设立木材加工厂,制造何种器物可获最大利商利民之效?并述其管理之要。”
“有商人自海外携新作物种子曰‘玉米’、‘土豆’,据言耐旱高产,试拟一章程,于贵州山地择地试种推广。”
这些题目,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