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紫宸殿内定乾坤(2 / 2)

永乐大帝 焚琴煮鱼 2086 字 1天前

”幻想,又再次强调了“大一统”和“政令畅通”的绝对重要性。

最后,朱棣将目光投向太子朱高炽,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故而,朕对太子近年来,不畏艰难,大力推行‘改土归流’之策,深感欣慰!此乃深谋远虑,固本培元之举!将那些化外之地,真正纳入王化,使我大明根基愈发稳固!太子,辛苦了!”

朱高炽连忙起身,躬身道:“此乃儿臣本分,皆是仰赖父皇威德,将士用命,百官尽心。”

父子二人这一唱一和,将“改土归流”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提到了关乎帝国生死存亡的高度,同时也将沐家推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继续维持云南的半独立状态,就是与帝国的根本国策背道而驰,就是潜在的新“藩镇”!

压力,如同无形的山峦,全部压向了沐晟。

在短暂的寂静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位黔国公身上。他缓缓站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到御阶之前,躬身行礼,声音平和而清晰:

“陛下圣训,如雷贯耳,震耳发聩!太子殿下励精图治,功在千秋!臣,沐晟,谨代表沐氏满门,及云南万千军民,表示完全赞同,坚决拥护!”

他先表明了政治正确,绝不给任何人以口实。随即,他话锋微妙一转,语气变得恳切:

“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乃至理名言!云南自洪武朝归附以来,便永为大明之云南!沐家世受皇恩,镇守南疆,从不敢有丝毫懈怠,更不敢存半分非分之想!唯有鞠躬尽瘁,以报天恩!”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地看向朱棣和朱高炽:“然,陛下,太子殿下,云南地处边陲,民族众多,情况确与他省不同。汉、彝、白、傣……诸族杂处,习俗各异,土司林立,其心未必全然归附。治理此地,犹如烹小鲜,火候、力道,须拿捏得恰到好处。若操之过急,一味以中原律法强加,恐……恐生滋扰,反而不美。”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最终说道:“臣以为,推行王化,贯彻政令,此乃大方向,决不可动摇。然,在具体策略上,或可稍作变通,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譬如清丈田亩,云南山多田少,且多为梯田、雷响田,测量本就困难,若限期完成,多与土司利益纠缠,若强行收回,恐引发土司疑虑,不利于边疆稳定。臣之愚见,是否可宽限时日,或寻一更为稳妥、更能照顾各方关切的法子,徐徐图之,方为上策?”

沐晟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他高举拥护旗帜,承认中央权威和改土归流的大方向,却巧妙地将阻力归因于“客观实际”和“稳定大局”,将自己和沐家塑造成一个熟悉情况、老成谋国、为朝廷着想的忠臣形象。他没有明着反对,却实实在在地提出了延缓甚至变相保留沐家特权的理由。

殿内再次陷入一种微妙的沉默。几位来自西南其他地区的土司代表,脸上露出心有戚戚的表情。而一些朝廷重臣,则微微皱眉,显然在思考沐晟这番话背后的深意。

朱棣看着台下不卑不亢的沐晟,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他知道,沐晟这是以退为进,将了他一军。直接驳斥,显得朝廷不体恤下情;完全同意,则新政在云南必将再次搁浅。

朱高炽也微微蹙眉,正准备开口。

就在这时,朱棣忽然哈哈大笑起来,洪亮的笑声打破了殿内的沉寂:“好!黔国公果然是老成谋国,思虑周详!你所言,不无道理!”

皇帝的态度,让所有人都是一愣。

只见朱棣收敛笑容,正色道:“云南情况特殊,朕岂能不知?朝廷推行新政,也绝非不顾实际,一味强求!但,大方向决不能变,政令必须畅通!这样吧……”

他的目光在朱高炽和沐晟之间扫过,最终定格在沐晟身上,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具体如何‘因地制宜’,如何‘循序渐进’,太子,就由你与黔国公,会后详细议个章程出来!朕只要结果——既要确保朝廷新政在云南落到实处,又要保云南稳定繁荣!黔国公,这个担子,你可愿与太子一同挑起?”

这一招,堪称绝妙!既没有当场驳斥沐晟,保全了他的颜面,又将解决问题的皮球,连同巨大的责任,一脚踢回给了沐晟。你不是说情况特殊吗?好,那你就和太子一起,拿出一个既能推行新政又能保持稳定的方案来!拿不出来,或者执行不力,那就是你沐晟的能力问题,甚至是态度问题了!

沐晟心中一震,知道这是皇帝将了自己最狠的一军。他避无可避,只能躬身,沉声道:“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太子殿下,妥善处理云南事务,以报陛下天恩!”

一场看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的最高级别政治博弈,暂时告一段落。但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交锋,从现在才正式开始。太子与黔国公即将开始的“商议”,将直接决定云南未来的命运,也决定着沐家这个庞然大物,最终将走向何方。

紫宸殿外的阳光,似乎也带上了一丝凛冽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