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明阴影下的天顺困局(2 / 2)

永乐大帝 焚琴煮鱼 1943 字 4小时前

太学读书,毕业后直接在大明当官!”

这话一喊,城里的人都围了过来。以前天顺朝的学堂只收汉人子弟,印度人连门都摸不到。现在福记学堂敞开了招,还能去大明当官,好多印度人都动了心。

有个叫拉吉的印度少年,家里是种棉花的,从小就羡慕那些能读书的人。他听说福记学堂招生,连夜揣着两个烤饼,跑了几十里路来报名。“先生,我能考吗?我认识几个汉文字。” 拉吉怯生生地问。

招生的先生是个从大明来的秀才,他笑着点了点头:“当然能,只要你有本事,不管你是哪族人,我们都要。”

拉吉激动得差点哭出来,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有读书的机会。

福记学堂的课程也很特别,早上教汉文和儒家经典,下午教算术和格物(物理、化学),晚上还教印度语和当地历史。先生们既有大明的秀才,也有印度的学者,还有几个懂西洋学问的传教士。

“咱们要培养的,是能帮大明做事的人。” 福记集团的管事跟先生们开会时说,“不管是汉人还是印度人,只要忠于大明,能帮咱们管好大顺朝,就是好人才。”

与此同时,大明还在印度招工匠和劳动力,要送到美洲去。招人的告示贴得到处都是:“去美洲干活,每月五两永乐新币,管吃管住!干满五年,还能带着家人去大明定居,分田地!”

一开始,没人敢去。大家都听说美洲是个蛮荒之地,到处是野兽,还离印度十万八千里,怕去了就回不来。可大明的人很有办法,他们找了几个胆子大的铁匠,给了他们二十两安家费,让他们先去美洲,还写了信回来 —— 信里的美洲有宽敞的房子,大片的农田,还有好多从没见过的庄稼。

“真能赚那么多钱?还能去大明定居?” 一个木匠拿着信,半信半疑地问。

“当然是真的!” 招人的管事拍着胸脯,“咱们是大明的企业,还能骗你们不成?去了美洲,你们就是大明的子民,以后孩子还能去大明读书。”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报名了。有铁匠、木匠,还有好多没地种的农民。他们背着行李,跟着大明的人,登上了去美洲的船。临走前,好多人都对着古里港的方向磕头:“等我赚了钱,就回来接你们!”

朱允炆看着那些远去的船,心里不是滋味。他知道,大明这是在掏空天顺朝的劳动力和工匠,可他管不了 —— 那些人是自愿去的,大明给的条件太好了,他根本没法比。

“陛下,福记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招满了,有四百多人,汉人占一半,印度人占一半。” 徐辉祖拿着名册,跟朱允炆汇报,“汉文教材也印好了,已经发往各个占领区的学堂。”

朱允炆点了点头,拿起一本教材 —— 封面上印着 “建文御制” 四个字,可他心里清楚,这教材的钱是大明给的,印书的纸和墨是从大明买的,就连写字的先生,都是大明派来的。

“让各地的官员好好推广,务必让每个孩子都学汉文。” 朱允炆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力。

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大明租界 —— 那里灯火通明,汉人商人来来往往,还有明军士兵在巡逻。他知道,天顺朝就像大明手里的木偶,一举一动都被操控着。可他不甘心,他还想在这里重建建文王朝,还想证明自己不是个懦弱无能的人。

“再等等,” 朱允炆对自己说,“等汉化推广开了,等百姓都认我这个皇帝了,总有一天,我能摆脱大明的控制。”

可他不知道,大明根本不会给他这个机会。郑和正在给朱棣写奏折:“天顺朝已用永乐新币,财政、贸易皆在我掌控之中。福记学堂招纳各族人才,日后可为我所用。朱允炆虽有野心,却志大才疏,不足为惧。”

远在北京的朱棣看完奏折,笑着对身边的朱高炽说:“允炆这孩子,还是这么天真。他以为靠汉化就能站稳脚跟,却不知道,他的根,早就被咱们攥在手里了。”

古里城的夜晚很安静,只有大明租界的灯火还亮着。朱允炆坐在御书房里,看着桌上的《建文实录》,心里满是憧憬。他不知道,自己渴望的 “建文盛世”,不过是大明为他编织的一场梦,一场随时可能破碎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