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李林甫的高明之处(1 / 2)

“但是在实际打仗的时候,王忠嗣却选择稍稍保存了实力,并没有让麾下的士兵去强攻送死。”

“在王忠嗣看来,这就是最优解。”

“就算事后唐玄宗责怪他,他最多也就是被一撸到底,回去给唐玄宗看大门。”

“而这个结果总比唐军的几万精锐全部都死在这种不必要的战争当中,要好很多。”

“王忠嗣的判断,从军事角度来说,其实没毛病。”

“可问题是,从政治角度来说,这问题就大了。”

......

李隆基点点头。

这其中当然很大的问题。

他需要的是忠心之人,而不是不听话之人!

王忠嗣不认同皇帝的决断,这让他的天威何在?

况且,王忠嗣此前已经答应了他,会强攻。

可表面上答应他会强攻,实际上并没有。

这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吗?

今日是因为战事,明日又会是因为什么呢?!

......

“果不其然,很快李林甫就发现了王忠嗣的破绽。”

“随后,李林甫果断出手,但是他没有提到关于王忠嗣的任何军事问题。”

“而是让一个下属弹劾王忠嗣结党营私,勾结三皇子李亨,图谋不轨。”

“王忠嗣手握唐朝的半数精锐,本就令唐玄宗难以完全放下戒心。”

“那偏偏在此之前,王忠嗣又和唐玄宗又因战略产生了分歧。”

“而且在打仗的时候,王忠嗣确实是有保存实力的意思,违背了唐玄宗的命令。”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问题是,李林甫没有揪着王忠嗣战败的这一点,进行攻讦。”

“他攻讦的点,是王忠嗣联合皇子图谋不轨。”

“这恰好就是唐玄宗最担心的地方。”

“因为王忠嗣和李亨的关系,确实是很不错的。”

......

李隆基大惊失色。

魏林真的与李林甫脱不了干系!

这一切的背后,竟然真的是李林甫在搞鬼!

可是他觉得他的担心,也是理所当然。

这换成大唐的任何一位皇帝,都是会担心的。

毕竟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玄武门继承制”在先,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为了上位谋反在后。

他又如何不担心,历史不会重演。

况且王忠嗣手握重兵,且在此前已经没那么听话,搞上了阳奉阴违那一套。。

最重要的是,王忠嗣和太子李亨自小一同长大。

所有人皆是将王忠嗣看做是太子一党。

所以,他在收到王忠嗣勾结李亨图谋不轨的弹劾之后,自然是无比的震怒。

......

永乐年间。

朱棣一阵感慨。

“这正是李林甫的高明之处!”

李林甫若以“违抗军令”或者“战败”为由进行弹劾。

最多也只能削弱王忠嗣的威望,无法彻底扳倒这位手握重兵的节度使。

所以李林甫就另辟蹊径,将矛头直指王忠嗣与三皇子李亨有私交,罗织其“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罪名。

这一招可谓是,精准刺中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痛点。

王忠嗣与东宫的密切往来,在李隆基眼中,就成了威胁皇权的隐患。

李林甫的算计也正在于此。

抛开军事问题,转而利用起帝王对臣子结党皇子的终极恐惧。

尤其是,唐朝的皇帝都尤其害怕这一点。

这便将一场单纯的权力斗争,上升成为关乎大唐社稷安危的重大危机。

......

“所以在李林甫弹劾王忠嗣之后,唐玄宗便立马召回王忠嗣进行审查。”

“以王忠嗣对唐玄宗的忠诚度,是绝对不会造反的,甚至他都不会靠着军队去和唐玄宗讨价还价。”

“所以,唐玄宗一召回,王忠嗣就乖乖回来接受审查。”

“然后,这个局当中最精妙的一点就出现了。”

“在王忠嗣回来之后,唐玄宗便下令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了审查。”

“而在审查期间,李林甫就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再稍加影响。”

“让王忠嗣在监狱当中吃了不少苦,挨了打。”

“最后的结果,是王忠嗣被无罪释放。”

“因为从始至终,王忠嗣确实是没有任何不轨的想法。”

......

李隆基此时细细想来,魏林的诬告之词漏洞百出。

“王忠嗣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欲尊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