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李新宇学剑法(三)(2 / 4)

天狼诀2 风流萧书生 4338 字 1天前

诉百姓,朕的剑,既能护江山,也能暖民心。”

    暮色染红天际时,李新宇站在角楼上,拂风剑的剑影与天边的晚霞相融。远处传来太庙的钟声,一声又一声,仿佛在回应二十年前先皇的期许。他忽然明白,所谓 “承影”,不仅是剑的影子,更是帝王的初心,是先皇的嘱托,是百姓的期盼,在时光里流转不息,从未消散。

    练剑的身影在暮色中拉长,玄铁剑的寒光与天边的余晖交织,恍若一条连接古今的光河。那些关于剑与江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这奔流不息的黄河,既承古法,又开新篇,在岁月的长河里,书写着属于盛唐朝的传奇。

    惊蛰过后,地气渐暖。御花园的玉兰开得正好,白瓣如玉,在风中轻轻摇曳。李新宇站在玉兰花下,手中的拂风剑泛着温润的光泽,剑穗上的珍珠随着他的动作,在花瓣间穿梭,像是在与花共舞。

    “陛下,江南的新粮已经运抵黄河灾区了。” 沈青梧的声音带着春的暖意,她手中捧着一本账册,上面详细记录着粮食的分发情况,“百姓们都说,陛下的恩德,就像这春风一样,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李新宇收剑微笑,目光落在账册上。他忽然想起先皇剑谱中 “同心” 式的注解:“一人为木,众人成林,剑与心同,方得始终。” 这注解是先皇晚年所书,字迹已有些颤抖,却透着一股历经沧桑后的笃定。

    “沈爱卿,你可知这‘同心’式的真谛?” 李新宇问道,指尖轻轻拂过剑鞘上的云纹。

    沈青梧略一沉吟,答道:“臣以为,‘同心’便是君臣同心,上下一心,如同这拂风剑的剑鞘与剑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李新宇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你说得对。但这‘同心’,不仅是君臣之间,更是帝王与百姓之间。就像这玉兰花开,需得有根、有叶、有阳光雨露,方能绽放得如此绚烂。”

    正在这时,靖王拄着拐杖走来,左臂的箭伤已好了大半,只是还不能过度用力。“二哥,臣刚从兵部过来,匈奴那边有了新的动静。”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探子回报,匈奴各部似乎有联合的迹象,恐对我北疆不利。”

    李新宇的神色微微一凛,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他想起 “同心” 式的招式,两人配合,一攻一守,默契无间。“三弟,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应对?”

    靖王沉思片刻,说道:“臣以为,当以‘同心’式应之。一方面,加固北疆防线,调集兵力,严阵以待;另一方面,联络西域诸国,共同牵制匈奴,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李新宇赞许地看着他:“好,就依你所言。我们兄弟同心,再加上朝堂百官和天下百姓的支持,定能让匈奴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日后,李新宇在太和殿召集百官,商议应对匈奴之事。朝堂上,众臣各抒己见,有主战的,有主和的,争论不休。

    李新宇静静地听着,忽然拔出拂风剑,剑尖指向殿外的天空。“众卿请看,”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这天空广阔无垠,能容纳日月星辰,能承受风雨雷电,正是因为它有包容之心。我们大周,也当有这样的胸怀。对待匈奴,我们既要做好战斗的准备,也要给他们一个和平的机会。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同心协力,方能成事。”

    众臣听了,皆俯首称是。周启元上前一步,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愿前往西域,联络诸国,为我大周争取更多的盟友。”

    张衡也随之出列:“臣愿负责加固北疆防线,确保边疆的安全。”

    看着众臣踊跃请命的样子,李新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便是 “同心” 的力量。

    退朝后,李新宇与靖王在太庙前练习 “同心” 式。李新宇主攻,靖王主守,两人配合默契,剑光闪烁,如行云流水。剑风掠过,吹落了太庙前的几片落叶,在空中打着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