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李新宇学剑法(三)(3 / 4)

天狼诀2 风流萧书生 4338 字 1天前

;   “二哥,你的剑法又精进了。” 靖王赞叹道,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李新宇笑了笑:“这多亏了你啊。有你配合,我才能将这‘同心’式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光。那时,他们在太液池边练习剑法,虽然磕磕绊绊,却充满了欢乐。

    夜幕降临,李新宇独自坐在御书房,翻看着手边的奏折。江南的农桑有了好的收成,北疆的防线正在加固,西域的联络也在顺利进行。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像这 “同心” 式的剑法,一步步走向完美。

    他拿起拂风剑,在烛光下轻轻擦拭。剑身上映出他的身影,也映出了这万里江山。他忽然明白,先皇让他练习拂风剑,不仅仅是为了让他掌握一门武艺,更是为了让他领悟这 “同心” 的道理。只有帝王与百官同心,与百姓同心,这江山才能稳固,这天下才能太平。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御花园的玉兰树上。花瓣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仿佛是无数颗星星落在了枝头。李新宇握紧手中的拂风剑,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坚守这份 “同心”,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练剑的身影在烛光中晃动,与窗外的月光、玉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这画面里,有帝王的责任,有兄弟的情谊,有君臣的默契,更有对这万里江山的热爱与守护。而这一切,都将在这拂风剑的 “同心” 式中,不断传承,不断延续。

    暮春的雨总是缠绵。御花园的紫藤萝落了满地紫英,被雨水浸得发胀,踩上去软乎乎的,像踩着一团团云絮。李新宇站在听雨轩的廊下,拂风剑斜倚在朱红柱上,剑穗垂在青石板上,珍珠被雨水打湿,亮得像浸在水里的星子。

    “陛下,吏部查出来了,” 沈青梧的裙角沾着泥点,显然是冒雨从宫外赶来,手里的卷宗滴着水,“去年苏州粮案的漏网之鱼,藏在山东盐运司,与曹氏旧部往来密切。”

    李新宇的指尖在廊柱上轻轻叩击,雨声淅淅沥沥,倒像是在为他的节奏伴奏。他忽然想起先皇剑谱里 “归藏” 式的图谱,剑峰藏于肘后,看似收势,实则蓄势待发,墨迹旁还有一行小字:“收剑易,收心难。”

    “让张衡带五百羽林卫去山东,” 李新宇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告诉盐运司使,朕的拂风剑,能劈开盐仓的铁锁,也能看透人心的褶皱。” 他转身时,玄色常服的下摆扫过积水,溅起的水花在廊下画出半道圆弧,恰似 “归藏” 式收势时该有的轨迹。

    沈青梧领旨时,瞥见新帝弯腰拾起落在剑鞘上的紫藤花瓣。那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让她忽然想起三月前祭天时,陛下将祭文捧在掌心的模样 —— 原来帝王的剑,既能斩荆棘,也能护花魂。

    三日后,山东传来捷报。李新宇没在朝堂上听奏报,而是带着靖王去了太液池的画舫。暮春的池水泛着碧色,倒映着岸边的垂杨柳,像一匹铺展开的绿锦缎。

    “二哥,你看这‘归藏’式的变招如何?” 靖王用树枝在船板上画剑谱,左臂的伤口已能活动自如,只是画到剑峰藏肘时,树枝忽然断了,“啧,还是差火候。”

    李新宇笑着夺过树枝,在断口处续画:“你总想着藏锋时要用力,却忘了先皇说的‘气沉丹田’。就像这池水,看着平静,底下的暗流却能托起万吨画舫。” 他忽然想起少年时,两人偷学 “归藏” 式,总因急于求成而摔进水里,先皇站在岸边,手里拿着戒尺却舍不得落下。

    画舫行至湖心亭时,李德全撑着伞送来密信。蜡封上印着北疆的狼图腾,是靖王安插在匈奴的细作传来的。“王爷,匈奴单于病死了,他的三个儿子正在争位,漠北乱成一锅粥。”

    靖王的眼睛亮起来,猛地一拍船板:“这是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