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来!”
备的差距有多么无力了,在朝鲜战场的硝烟散去,西方国家的空中力量可谓是日新月异。
当对方装备了三代机,可以超视距作战的时候,我们还在驾驶老式的二战战机,机炮对空空导弹,这种差距是非常恐怖的,“空中拼刺刀”反而成了一种奢侈,因为人家根本就不给你这个机会啊。
“但我们也要看到,毛熊国的战略轰炸机走的是高空高速路线,这种速度与最大起飞重量,是我们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企及的。”
“而最恐怖的还是漂亮国的隐形战略轰炸机,不仅载弹量惊人,同时兼具极强的隐身性,突防能力极强。在这一方面,绝对是冠绝全球。”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呐喊:那还不奋起直追更待何时!”
陈江平静的看了一眼在座的人,长叹一口气,
“不是我们不想,而是力所不及!至少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那个工业基础!”
“别的先不说,就是这个大型战略轰炸机的发动机,就是个巨大的瓶颈,目前这项技术咱们还没有拿下来,最关键一点,就算咱们真的弄成功了,它真是咱们军队最迫切的么”
众人相视一眼,难道不是
“相比于国产大型轰炸机,我觉得还是要先立足防御更加现实,歼击机的技术革新更加迫在眉睫,而且从目前国际战争趋势来看,需要使用到大型战略轰炸机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陈江的话让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空军军官们眉头紧锁,研发专家们则若有所思。
“陈处,您的意思是,我们就不发展自己的战略轰炸力量了”刚才那位情绪激动的空军军官忍不住开口,语气虽然缓和了些,但依然能听出其中的不甘,“没有战略轰炸机,我们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就始终缺一条腿,战略威慑就不完整啊!”
“我理解你的心情,也完全同意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陈江沉稳地回答,目光扫过全场,“我说的是‘现阶段最迫切的’是什么,而不是‘永远不需要’。我们必须分清主次,集中力量办大事。”
他切换了ppt,屏幕上出现了一组更加复杂的图表和数据。
“大家请看,这是近三十年来全球各类军用飞机在实战中的出动率、战损率以及任务完成效能的对比分析。数据很清楚,随着现代防空体系的日益完善——尤其是远程预警雷达、高性能防空导弹和四代战斗机的普及,传统非隐形大型轰炸机在高强度冲突中的生存概率正在急剧下降。”
“漂亮国的轰炸机为什么强调隐身因为未来的空中战场,发现即摧毁。没有隐身能力,轰六这样的平台,即使我们给它换上最新的发动机、装上最先进的导弹,它也很难突破现代化的防空网。”
一位头发白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缓缓点头:“陈处长说的是事实。从技术积累的角度看,直接挑战超高难度的隐形战略轰炸机,风险极大。我们的航空发动机、大型飞翼式布局的气动控制、全向隐身涂料等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储备都还不足。如果现在倾尽所有资源强行上马,很可能耗时漫长,最终成果也无法形成绝对优势,反而拖累了整个航空工业体系的均衡发展。”
他的年纪摆在那里,当年航空工业一味地模仿别人的高空高速,最后也走了许多弯路,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但是,总不能因为难就不做了吧”另一位年轻的空军校官争辩道,“敌人不会等我们准备好了再来!”
“当然要做!”陈江肯定地说,声音提高了八度,“但不是现在。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条更务实、更符合我们当前国情和军情的路。”
他再次操作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图轮廓,标题是“未来空中打击体系构想”。
“我的建议是:‘远近结合,高低搭配,跨越发展’。”
“第一,远近结合。对于轰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退役就退役。它的很多机型才服役不久,寿命长,平台成熟,载弹量对于中低强度冲突仍足够。我们应该依托导弹技术优势,继续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进。比如,重点发展其作为防区外打击平台的能力,为它挂载最新的空空、空地导弹、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甚至可以作为无人机蜂群母舱。让它在相对安全的空域,就能远距离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样,既保留了现有平台,又极大提升了威慑力和实战能力。”
不少研发人员若有所思,这个思路显然更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