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独属于华夏的经济学(4 / 6)

起来,要多少官吏就有多少。”

    “所以不用害怕没人当官。”

    “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杀过人之后,确保变革的大方向不变。”

    朱标追问道:“这也正是我担心的,你可有什么办法?”

    马钰想了想,说道:“大致两个方向吧,其一作为君主要坚定信念。”

    “其二,将变革思想编写成书籍,培养更多理解和支持变革的人才。”

    “同时也让更多人理解为何要变革,让其成为大家的共识。”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第一条简单,我爹和我变革之心都很坚定。”

    “第二条……这些书籍该怎么编写,我们实在不懂,只能靠你了。”

    马钰却摇头说道:“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算了,我先想想这个事儿,等梳理出头绪了再和你说吧。”

    朱标笑道:“好,你慢慢想,我不急。”

    马钰翻了个白眼,你小子还好意思说。

    要不是不想让华夏再经历屈辱,我才懒得操这个心。

    “你来找我,怕不只是为了这点事儿吧。”

    “还有什么事情,赶紧说。”

    “没事儿就回去吧,我还得养病呢。”

    朱标也不生气,笑道:“确实有点别的事情。”

    接着他就将财税系统重建的问题讲了一下:

    “我爹和我都不懂这方面的东西,所以想来问问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财税会计?

    马钰摇摇头,说道:“我对这方面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没有特别好的建议。”

    这倒不是他谦虚之类的,上辈子他也不是学这个的。

    工作后和财税一块打最多的交道,就是发工资和办理退税。

    不过……

    “财政系统尤为的重要,我反倒不希望你们太过激进的变革。”

    “先将前朝成熟的制度拿过来用着,然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朱标有些失望,以往不论说什么东西,马钰都能讲出个一二三四。

    这还是第一次说不了解。

    不过对于马钰的建议,他倒觉得没什么问题。

    在没有更好的制度替代的情况下,沿用最成熟的路子,然后根据需要微调。

    是最稳妥的办法。

    这时,马钰又开口说道:“不过不管财政体系如何建立,最重要的依然是人。”

    “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足够的计官。”

    “等你爹将现有的体系推翻后,有足够的人才可以顶上去。”

    “否则盲目的推翻,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

    朱标有些头疼的道:“道理我都懂,朝廷已经在尽力培养了。”

    “可你也知道,培养一名计官有多难,短期内是很难指望上了。”

    马钰不禁摇头道:“朝廷培养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