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吾以救世也(3 / 6)

sp;故而评选春秋霸主的时候,他落选了。

    最后只得了个春秋五小霸头衔。

    但郑国实在太小国力太弱,也就辉煌了那么一小会儿,之后就成了晋楚两国的夹心饼干。

    子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政治舞台。

    郑国的体制有些特殊,除了国君之外,总共有六位卿室执政。

    按照顺序就是第一第二到第六。

    当时的第一执政是子皮,郑国的实际统治者。

    子产就是第二执政,变革的主要推手。

    看完子产面临的形势,朱标都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说是绝境一点都不为过。

    要知道,晋楚两国都是千乘之国,前者是曾经的霸主,后者是未来的霸主。

    而郑国地不过百里,车不过百乘。

    夹在他们两国中间,堪称危若累卵。

    然而,作为后人我们也就是感慨几句就没了。

    可处在当时的子产等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即便面对的形势再恶劣,他们都只能咬着牙硬撑。

    他们没办法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死亡。

    感慨了几句,朱标继续往下看,终于看到了子产变革。

    【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

    什伍编织,这有些类似于后来的保甲等制度。

    对私田按亩课税,这就是初税亩确立私有制的后续啊。

    朱标不禁又提起了几分精神。

    之前他听马钰讲解历史的发展规律,但从初税亩到秦国均田制中间发生了什么?

    不可能鲁国搞了初税亩,天下人都跟进了,必然有个发展过程。

    但具体如何发展的,又经历过哪些波折,一直是个谜团

    朱标早就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也去翻过史书,但并没有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

    没办法,中国的史书实在太浩瀚了。

    靠人工从中筛选出想要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现在,子产的变革却弥补了这缺失的一环。

    终于找到了想要的信息,朱标非常的高兴,连忙继续往下看。

    【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

    看到这个变革,朱标更加的兴奋。

    这不就是田租和人头税的起源吗,尤其是人头税,原来是子产变革确立的。

    果然,一切都是有源头的,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有迹可循。

    自己还是得多读史啊。

    继续往下看……

    【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

    【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

    先学习才能当官为政,选择有能力的人为政。

  &nb